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论语、孝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论语

书名:论语、孝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0641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40


论语

  

  学而篇①第一

  子②曰:"学③而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 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⑦不知,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释】

  ①学而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②子:"子"在古代是统治阶级中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门徒对孔子的称呼。③学:孔子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奴隶制时代的礼、乐、《诗》、《书》等等文化典籍。孔子以此培养复辟周礼的人才(参看1?12注①、1注②、注③)。④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⑤说(yuè 月):同"悦"。⑥朋:朋友。 这里指与孔子一伙志同道合的人。⑦人:在《论语》中,"人"一般指奴隶主阶级中的人,有时指当时的执政者。⑧愠(yùn运):恼怒,怨恨。⑨君子:在《论语》里,"君子"一般指奴隶主统治者。有时指具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贵族和他们的代言人。【译文】

  孔子说:"学了〔礼、乐、《诗》、《书》〕,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④生。孝弟也者,其为仁⑤之本与⑥!"【注释】

  ①有子(公元前518—?):孔子的忠实门徒,姓有,名若。②孝弟(tì替):奴隶主阶级维护奴隶主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指子女绝对服从父母;"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西周奴隶社会中,每一奴隶主家族的嫡系长子是这一家族的合法继承人,他的父亲死后,他便成了一族首领,同时也是奴隶主政权中的当权者,即天子、诸侯、大夫等各级统治者。 这就是奴隶制的宗法制度。 因此,对贵族家族中的首领行"孝弟",就意味着对各级统治者尽"忠"。③鲜(xiǎn 显):少。④道:本意是道路。这里指奴隶主贵族治国做人的原则。⑤仁: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伦理观念,指奴隶主贵族之间按着远近亲疏的关系互相爱护。到春秋时期,孔子对"仁"作了重点发挥。孔子所谓的"仁",就是"克己复礼",即复辟奴隶制。⑥与(yú 于):同"欤",语气词。【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悌可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注释】

  ①令色: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孔子的忠实门徒,姓曾,名参(shēn身),字子舆,是当时已经灭亡了的鄫(zēng增)国(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奴隶主贵族的后代。②省(xǐnɡ 醒):反省。三省是再三反省。③忠:孔子及其门徒所谓的"忠",指尽心竭力地事奉奴隶主贵族和上层统治者。④信:孔子及其门徒所谓的"信",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就是要他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借以调整他们内部尔虞我诈的矛盾;在对立的阶级之间,就是要奴隶们和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守信, 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⑤传(chuán 船):传授。这里指孔子所传授的东西,如礼、乐、《诗》、《书》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为上层统治者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道①千乘②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③以时。"【注释】

  ①道:同"导"。这里是治理的意思。②乘(shèng胜):乘就是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用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一百人。③民:在《论语》中,"民"一般指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指奴隶。【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家,要严肃认真〔按周礼〕办理国家大事而又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同僚和部下,役使老百姓要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②爱众③,而亲仁④。行⑤有余力,则以学文⑥。"【注释】

  ①弟子:奴隶主贵族的子弟。②汎(fàn泛):这里同泛,广泛。③众:众人。这里指奴隶主贵族。④仁:这里指所谓有"仁德"的人。⑤行:孔子讲的行, 是指亲自实行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信条。⑥文:指有关礼、乐、《诗》、《书》等奴隶主阶级的文化知识。【译文】

  孔子说:"〔贵族的〕子弟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为人谨慎而有信用,广泛地友爱贵族们,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有关礼、乐、《诗》、《书》等〕文化知识。"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①子夏(公元前507—?):孔子的忠实门徒,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②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动词,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奴隶主贵族中的所谓贤人。③易:这里是轻视的意思。④致:献出。【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人而不以女色为重;事奉父母,能够尽力;事奉君主,能豁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礼、乐、《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的。"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④友不如己者;过⑤则勿惮⑥改。"【注释】

  ①重:庄重。②固:这里指闭塞不通。③主忠信:主,以某某为主人,即在某某家里作客。这里是亲近、投靠的意思。主忠信,投靠所谓忠信的人。④无:同"毋"字,即不要。⑤过:过错。指一切违反周礼的言论和行动。⑥惮(bàn但):害怕。【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闭塞;投靠忠信〔的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违反周礼的〕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③矣。"【注释】

  ①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死。②远:指祖先。③厚:厚道。 孔子及其门徒把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爭为不厚道,而把服服帖帖地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叫做厚道。【译文】

  曾子说:"〔统治者〕要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老百姓就会老老实实,归顺统治了。"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①子禽(qín 琴):姓陈,名亢(kànɡ 抗),字子禽。②子贡(公元前520—?):孔子的门徒,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是个商业奴隶主,常到一些国家从事政治和商业活动,极力吹捧孔子。③夫子:古代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称为"夫子"。孔子的门徒称孔子为"夫子"。④邦:指诸侯国家。⑤抑(yì意):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还是的意思。⑥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⑦其诸:或者,大概的意思。【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参与该国的政事,〔这种待遇〕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种待遇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三年②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①其:他的。 ②三年:按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他父亲定的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③之道,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①礼:周礼,即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礼节、仪式,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孔子及其门徒看来,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破坏了礼就是大逆不道。②和:调和、和谐。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帝王。 在孔子心目中,这些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是后代统治者学习的榜样。④斯:此,这个。 ⑤节:节制,约束。【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好就好在这里。但小事大事只顾按和谐去做,有的地方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1?13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注释】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②义:在孔子及其门徒看来,一个人的言行能服从奴隶制统治秩序即符合于周礼就叫做"义"。③复:实行。④远:远离,避免。⑤因:依靠。⑥宗:尊崇。这里是依靠的意思。【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别人的羞辱。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①谄(chǎn 产):巴结,奉承。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指《诗经》,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包括《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三部分。《国风》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 其中有些篇章被统治阶级进行了篡改和歪曲,已不是它本来的面貌,但不少篇章仍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奴隶主阶级的揭露、斥责和反抗。《小雅》主要是下层奴隶主的作品,反映了对上层奴隶主的不满。《颂》和《大雅》是贵族举行重大仪式时所唱的诗歌,直接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大雅》中也有一部分讽刺和斥责了上层奴隶主贵族的腐败统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见《诗经?卫风?淇奧》篇。切,把骨头做成各种形状;磋,把象牙做成各种形状;琢,雕刻玉石;磨,磨光。在原诗中这两句话是形容一个青年男子修饰得象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有文彩。子贡引这两句诗说明对周礼要反复切磋琢磨,才能收到修养身心的效果。【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上说,’要象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1?1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①患:忧虑,怕。②人:见1?1注⑦。【译文】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为政篇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③之。"【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孔子鼓吹的"德",是指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为政以德"就是在暴力的基础上,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说教,麻醉劳动人民,约束新兴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实行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②北辰:北极星。③共:同"拱",环绕的意思。孔子用"众星环绕"比喻天下人归顺奴隶主的统治。【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实行统治,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环绕在它周围。"

  2?2子曰:"《诗》①三百,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注释】

  ①《诗》:指《诗经》。参看1.15注②。②蔽:概括。③思无邪:《诗经?鲁颂?(jiōng"窘"的第一声)》篇的一句话。这篇诗是描写奴隶主头子鲁僖公养马盛况的。"思,字原来是语助词,没有意义。"无邪"是说养马的奴隶们心不分散,专心养马,因此马很兴玨。孔子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不邪恶",即不违背周礼,并用以概括全部《诗经》的内容,这不仅是断章取义,而且是肆意篡改。【译文】

  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活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不邪恶‘。"

  2?3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注释】

  ①道:同"导",即治理。 ②齐:整齐,约束。③免:避免。这里指避免犯罪。④无耻:不知羞耻,没有羞耻之心。⑤格:有方正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守规矩,服从统治。【译文】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暂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注释】

  ①有:同"又"。②立:指"立于礼",即能实行周礼,站得住脚。③天命:天的意志和命令。孔子的天命观是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天"(上天、天老爷、上帝)是有意志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人的生死祸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都是上天安排的。孔子所说的"天命",实质上就是奴隶主阶级的意志。④而耳顺:"耳"同"尔","而已",的合音。"而"字可能因为是笔误而多出来的,"而耳顺"即"而已顺",也就是顺天命。 ⑤逾(yú 鱼)矩:逾,越出。矩,规矩,这里指周礼的规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周礼〕,三十岁能按周礼办事,四十岁能不〔受违反周礼言行的〕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都不会越出〔周礼的〕规范。"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孟孙,名何忌。孟孙氏是鲁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执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②樊迟(公元前515—?):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他曾和冉求一起帮过季康子进行革新,还向孔子问过怎样种田和种菜,被孔子斥责为"小人"。③御:赶车。④孟孙:指孟懿子。【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周礼〕。"后来樊迟给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氏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周礼〕。"樊迟问:"不要违背〔周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周礼事奉他们;〔父母〕死了,按周礼埋葬他们,按周礼祭祀他们。"

  2?6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②之忧。"【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zhì智),孟懿子的儿子。 ②其疾:其,代词。这里指父母。疾,病。这里孔子影射孟懿子违反周礼的行为。【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孝了。〕"

  2?7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①子游(公元前506—?):孔子的门徒,姓言,名偃,字子游。【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都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按礼去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孝,子曰:"色①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④是⑤以为孝乎?"【注释】

  ①色:指好看的脸色。②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③馔(zhuàn 转):吃喝。④曾(cénɡ 层):副词,竟然的意思。⑤是:此,这个。【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认为这就是孝吗?"

  2?9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注释】

  ①回(公元前521或511—公元前480):孔子最忠实的一个门徒。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他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由于他极端推崇孔子,被孔子视作他的事业的继承人。【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不同的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传授的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2?10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注释】

  ①以:根据。这里指言行的动机,即是否以维护周礼作为出发点。②由:经由。这里指走的道路是否符合周礼。③安:安心。 这里指是否安心于周礼。④廋(sōu搜):隐藏。【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查他安心于什么。〔这样,〕谁能隐藏得了呢?谁能隐藏得了呢?"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

  子贡问如何做君子,孔子说:"先实行先王的训导,然后再说。"

  2?14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注释】

  ①周:合群。②比(bì毕):勾结。③小人:这是孔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也常常用来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孔子有时也把违背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称为"小人"。【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合群。"

  2?15子曰:"学而不思①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注释】

  ①思:孔子这里所说的思不是一般的思考、思维,更不是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是自我反省,闭门思过。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言思忠,事思敬"(16?10)等这些话中的"思",都是反省的意思。②罔(wǎng往):同"惘",迷惑而无所收获。③殆(dài代):危险。【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礼、乐、《诗》、《书》〕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礼、乐、《诗》、《书》〕就会走上〔违背周礼的〕危险道路。"

  2?16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注释】

  ①攻:攻读,钻研。②异端:不同的主张。孔子所说的"异端",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学说。③斯:这。【译文】

  孔子说:"钻研异端邪说,这就是祸害了。"

  2?17子曰:"由①!诲②女③,知之④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注释】

  ①由(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孔子的忠实门徒,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他长期追随孔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最后死于卫国奴隶主的内乱中。②诲(huì会):教道。③女:同"汝",即你。④之:本段三个"之"字都是代名词,指孔子教训其门徒的言论。⑤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由呀!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聪明哩!"

  2?18子张①学干祿②。子曰:"多闻阙③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④;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注释】

  ①子张(公元前503—?):孔子的门徒,姓 颛(zhuān专)孙,名师,字子张。②干祿:干,求。祿(lù路),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指追求官职。③阙:这里同"缺",有保留、回避的意思。④寡尤:寡,少。尤,过错。【译文】

  子张请教谋求升官发财的方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要避开,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要避开,其余〔有把握的事情〕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升官发财的机会也就在其中了。"

  2?19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

  ①哀公:鲁国奴隶主贵族的头子,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公元前494—468年在位。②举直错诸枉:举,这里是选拔的意思。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孔子所谓正直的人是指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错,同措,放置。诸,这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wǎnɡ 往),不正直,邪恶,这里指邪恶的人。孔子所谓邪恶的人是指反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革新派。举直错诸枉,就是把直者摆在枉者之上,亦即选拔直者,罢黜枉者。【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统治呢?"孔子回答说:"选拔〔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正直的人,罢黝〔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邪恶的人,老百姓就服从统治了;选拔〔反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邪恶的人,罢黜〔拥护奴隶主利益的〕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从统治了。"

  2?20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shì是)号(古代上层统治者死后统治阶级按其生时情况追加给他的称号),鲁哀公时的宰相,鲁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②以:这里作连接词用,相当于"而"字。③劝:努力。④临:对待。【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努力干活,应该如何办?"孔子说:"你用庄严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儿女慈爱,他们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努力干活了。"

  2?21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

  ①或:有人。 ②奚(xī西):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③《书》:指《尚书》,春秋战国以前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文告和历史资料的汇编。孔子引用的这两句已不见于今文《尚书》。【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悌的道理应用于政治,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①,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释】

  ①(ní泥):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②軏(yuè月):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軏,车就不能行走。【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23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③可知也;周④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

  ①世:这里指朝代。②殷(yīn因)因于夏礼:殷,即殷朝,又称商。因,因袭,继承。夏,夏朝。③损益:减少和增加。④周:即周朝,指西周。【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些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了些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也不过是减少和增加一点,其基本制度〕就是传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2?24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

  ①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符合周礼的事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是当时从奴隶主贵族中转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这里指季平子。②八佾(yì义):奏乐舞蹈的行列。佾是列、行的意思。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而他却用八佾,在孔子看来,这是破坏周礼的大逆不道的行为。【译文】

  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竟敢〕在他的家庙的庭院中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

  3?2三家①者以《雍》②彻③。子日:"’相维辟公,灭子穆穆‘④,奚取于三家之堂⑤了"【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huán 环)公的后代,所以又称"三桓"。"三家"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鲁国先后改变奴隶制的剥削方式,采用封建制的剥削方式,成为鲁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代表,其中以季孙氏一家为最激进。由于他们采取了革新措施,政治经济力量日益强大,逐渐掌握了鲁国政权。他们藐视奴隶制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经常有"越礼"的行为,因而多次受到孔子的攻击。②《雍》(yōnɡ痈):《诗经)中《周颂》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③彻:同"撤",撤除。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严肃静穆。⑤堂:接客祭祖的庙堂。【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指责〕说:"〔《雍》诗上这两句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你三家堂上怎么用得上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

  ①如礼何:即"奈礼何",拿礼怎么办。这里指不能用礼。【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用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用乐呢?"

  3?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治理。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周到。③戚:心中悲哀。【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节仪式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说,与其在仪式上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真正悲哀。"

  3?5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注释】

  ①夷(yí移)狄(dí敌):夷,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东方民族的诬称。狄,对北方民族的诬称。夷狄,这里泛指当时的兄弟民族。②诸夏:指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各个诸侯国。③亡:同"无"。【译文】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好哩。"

  3?6季氏旅①于泰山②。子谓冉有③曰:"女弗能救与④?"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⑤?"【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 ②泰山: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 当时规定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祭祀泰山。季康子是大夫,也要去祭祀泰山,这在孔子看来是一种"越礼"行为,所以大加指责。 ③冉有(公元前522—?):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为季氏的家臣,曾积极帮助季氏实行革新措施,受到孔子的攻击。 ④女弗能救与:女,同"汝",即你。弗,不。救,挽救、劝阻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⑤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3?4),会接受越礼的祭祀吗?【译文】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道礼〕吗?"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注释】

  ①射:射箭。这里是指射礼,即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②揖(yī衣):拱手行礼,表示尊敬。【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是射箭,也是〕相互作揖,彼此谦让,然后上场,〔箭射完〕走下场来,又相互敬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③予④者商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不见于《诗经》。倩(qiàn欠),笑得好看。兮(xī西),助词,相当于"啊""呀"。盼(pàn判),眼珠黑白分明。绚(xuàn眩),有文彩。②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给,画画。素,白底。③起:发挥,阐明。④予(yú鱼):我。⑤商:卜南,即子夏。【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呀,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呀,本来长得就白,再打扮一番就更美了。‘〔《诗经》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节仪式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呀,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注释】

  ①(qǐ起):古国名,在今河南县一带,相传国君主是夏朝后代。②徵(zhēng征):证明。③来:古国名,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带。 宋国君主是商朝后代。④文献:文,指文字资料;献,指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人。【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国不足以作证了;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原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用来作证。"

  3?10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③之矣。"【注释】

  ①禘(dì帝):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②灌: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③不欲观:不愿意看。据《礼记》说,周公旦死后,周成王为了追念他的功劳,特许其后代以禘礼祭祀周公旦,因此鲁国一直实行禘祭。 按周礼的规定,举行禘祭时,先向太祖亡灵献酒,第一次献酒后,再祭祀其他祖先。 其他祖先在周公庙中享祀时,是按着尊卑亲疏的顺序排列的。 鲁文公二年,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臧文仲的支持下,将鲁僖公的神主排在鲁闵公神主的前头。僖公是闵公的哥哥,他是在闵公死后即位的,曾经是闵公的臣。按尊卑的关系说,享祀时他应排在闵公的后边。孔子认为把僖公神主排在前面,是破坏了君臣上下的等级名分。因此,他攻击臧文仲是"不仁"。所以他评论鲁国的禘祭说:从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愿意看下去了。【译文】

  孔子说:"行禘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①诸斯②乎!"指其掌。【注释】

  ①示:同"置",摆、放的意思。②斯:这里。【译文】

  有人问孔子举行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①祭,如不祭。"【注释】

  ① 与(yù玉):参预。【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和不祭是一样的。"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奧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大夫。②媚:谄媚,巴结,奉承。③奧(ǎo傲):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当时迷信认为,这种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贵。④灶(zào皂):这里指灶神。 据迷信传说,地位较低,但能通天。【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就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了。〔奉承谁也没有用。〕"

  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注释】

  ①监(jiàn践):借鉴。②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③郁郁(yù玉):丰富,繁盛。【译文】

  孔子说:"周代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的制度而建立的,它多么丰富美好啊!我拥护周代的制度!"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②鄹(zōu邹):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河)在这里当过官。鄹人之子指孔子。【译文】

  孔子到周公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问别人。"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嘛!"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 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注释】

  ①射不主皮: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以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穿透靶子。②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为力不同科,指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最重要的是中的,〕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③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告朔(shuò硕):朔,农历每月初一。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叫做"告朔"。当时鲁君已不亲自来"告朔","告朔"完全流于形式,所以子贡主张去掉饩羊。②饩(xì戏)羊:祭祀用的活羊。③尔(ěr耳):你。【译文】

  子贡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活羊去掉。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个羊,我却爱惜那个礼啊!"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哩。"

  3?19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①定公:鲁国的最大奴隶主头子,公元前509—495年在位,姓姬,名宋。他顽固坚持奴隶制,孔子在他手下任司寇并代理宰相时,杀害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他的老子鲁昭公曾被季氏赶出国外。他担心自己的君位也保不住,于是向孔子提出如何维持自己统治的问题。【译文】

  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3?20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注释】

  ①《关雎(jū居》:《诗经》中的第一篇。②淫:过分、不适当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3?21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④,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⑤。"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⑥事不谏⑦,既往不咎⑧。"【注释】

  ①社:土地神。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鲁国人。 他曾对孔子的一些主张表示怀疑和反对。③夏后氏:指夏代人。④松:古代人认为神总要凭借某种东西来享受人间祭祀,并把这种东西称为神主。夏代人以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⑤战粟:发抖,害怕。⑥遂(suì岁):已经完成。⑦谏(jiàn见):规劝。⑧咎(jiù旧):责备。【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去责备了。"

  3?22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②"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④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①管仲(?—公元前645):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他适应当时社会的变化,主张以法治国,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辅助齐桓公成为当时诸侯中的霸主。孔子对他改革中违背周礼的地方进行了指责。②三归:相传是藏钱币的府库。3摄(shè社):兼任。④邦君:诸侯。⑤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天子在门外,诸侯在门内)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后来的照壁,屏风之类。⑥反坫(diàn店):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豪华的藏金钱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他也在大门口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3?23子语鲁①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注释】

  ①鲁:古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建都曲阜。②大师:大,同"太"。大师,主管音乐的官。③翕(xī希):协调。④从(zòng纵):放纵,展开。⑤纯:美好。 ⑥缴(jiǎo 绞):音节分明。⑦绎(yì义):连续不断。【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很协调;展开来,悠扬悦耳,音节分明,又连绵不断,然后结束。"

  3?24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③。"【注释】

  ①仪封人:仪,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封,边界。仪封人,指在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姓名不详。②丧:失去。这里指没有官职。③木铎(duó夺):木舌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达里来,我没有不能见的。"随从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官做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必将以孔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25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

  ①《韶(sháo勺)》: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说的。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符合奴隶制度的需要。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执政者,对人不宽厚,举行礼仪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里仁篇第四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③得知④?"【注释】

  ①里:居住。②处:居住。③焉:怎么。④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②者利仁。"【注释】

  ①约:贫困。②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去实行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注释】

  ①好(hào 号):喜爱。②恶(wù 务):厌恶。【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注释】

  ①苟:假如。【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假如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③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⑥,颠沛⑦必于是。"【注释】

  ①得之:从上下文看,应作"去之",所以译为’摆脫它"。②恶(wū乌)乎:哪里。恶,同"乌",文言疑问词,相当于"何"字。③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④违:离开。⑤造次:仓卒、紧迫。⑥是:这,此。⑦颠沛:跌倒在地,引申为流离失所。【译文】

  孔子说:"发财和升官,是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去享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是不摆脫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何以成名呢?君子是不会有吃一顿饭的工夫离开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办事,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办事。"

  4?6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③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

  ①好(hào号):喜爱。②尚:超过。③盖(gài概):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有看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必定是有的,但是我没见过。"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②知仁矣。"【注释】

  ①党:集团、派别。 这里指属于不同阶级的各个社会势力或集团。②斯:就。【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同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一样的。〔不同集团的人,犯不同性质的错误,〕所以考察一个人犯的是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4?8子曰:"朝①闻道,夕死可矣。"【注释】

  ①朝(zhāo招):早晨。【译文】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圣人的〕道理,就是晚上〔为它〕死去也心甘情愿。"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释】

  ①士:周代的士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后来士逐渐成为剥削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同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的。"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注释】

  ①適(dí敌):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无適无莫,即对人没有厚薄亲疏。③比(bì必):靠近。"义之与比"就是与义靠近,即同有义的人亲近。【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同有义的人亲近。"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想的是道德,劳动人民想的是种地的事;统治者想的是如何用刑,劳动人民想的是小恩小惠。"

  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注释】

  ①放(fǎng仿):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财利而行动,那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4?13子曰:"能以礼让①为国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注释】

  ①礼让:指按周礼实行谦让。②何有:这里是有什么困难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4?14子曰:"不患①无位,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释】

  ①患:忧虑,怕。②立:站得住脚的意思。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16?13)不学周礼就站不住脚。这里的"患所以立",就是说要担忧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周礼。【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懂得周礼,〕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①。"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注释】

  ①唯:是的。【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贯彻始终〕的道理,就是‘忠恕’罢了。"

  4?16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释】

  ①喻:明白,知道。【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太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17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③也。"【注释】

  ①贤:贤人。这里指拥护奴隶制的人。②齐:看齐。③自省:反省。【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

  ①几(jī基):轻微、委婉。【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就是要离开,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注释】

  ①这段话重出,见1?11。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越大越接近死亡〕而担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注释】

  ①躬:亲身,自己。②逮(dài代):赶上。"不逮"是赶不上、做不到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古代统治者不轻易把话说出,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即用周礼来约束自己。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用周礼来约束自己,还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注释】

  ①讷(nà那):说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

  孔子说:"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是不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合作。"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

  ①数(shǔ暑):指数过,即当面一一指出其过失。②斯:就。【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时,责备他,就会遭侮辱;对待朋友,责备他,就会被疏远。"公冶长篇第五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注释】

  ①公冶长:孔子的门徒,姓公冶,名长。②妻(qì气):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女儿嫁给某人。③缧绁(léi xiè 雷谢):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监狱。④子:这里指女儿。【译文】

  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子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注释】

  ①南容:孔子的门徒,姓南宫,名适(kuò括),字子容。②道:孔子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所谓"有道"就是这种秩序比较巩固;所谓"无道"就是奴隶起来造反,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权,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遭到了破坏。③废:废置,不任用。"不废"即被任用。④刑戮(lù鹿):刑罚。【译文】

  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也不受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5?3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②人!鲁无君子者,斯③焉④取斯?"【注释】

  ①子贱(公元前521—?):孔子的门徒,姓宓(fú伏),名不齐,字子贱。他善于使用儒家统治权术,得到奴隶主头子鲁君的信任,因而受到孔子称赞。②若:这个。③斯:此,这个。指这个人。下面的"斯"字指这种品德。④焉:哪里。【译文】

  孔子谈论宓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是十分贵重的。【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道:"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5?5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

  ①雍(公元前522—?):孔子的门徒,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ìng泞):有口才,能说善辩。③御(yù玉):防御。这里是顶嘴、辩驳的意思。④给(jǐ挤):足。口给,指嘴快话多。【译文】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能说善辩呢?用一张利嘴去和人家顶,常常引起别人的憎恶。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说善辩呢?"

  5?6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注释】

  ①漆雕开(公元前540—?):孔子的门徒,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②说(yuè月):同"悦"。【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情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注释】

  ①桴(fú浮):过河用的木筏子。②从:跟从。③取材:取,用。材,才能。【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⑥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

  ①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治其赋,就是指负责军事。②千室之邑:邑,古代的居民聚居点(相当后来的城镇),包括它周围的土地。分公邑、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是由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这里指公邑。③家:卿,大夫的采邑。④宰:总管。⑤赤(公元前509—?):孔子的门徒。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⑥束带:整理衣服,束紧衣带。这里指穿上礼服或朝服。【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站立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5?9子谓子贡曰:"女①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③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注释】

  ①女:同"汝"。即你的意思。②愈(yù遇):更强,更好。③弗:不。④与:赞许,同意。【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5?10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

  ①昼寝:白天睡觉。②杇(wū巫):同"圬",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③与:语气词,表示停顿。④诛:这里是谴责的意思。【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注释】

  ①申枨(chéng橙):孔子的门徒,姓申,名枨,字周。【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①所及也。"【注释】

  ①尔:你。【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意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不可得而闻也。"【注释】

  ①文章:这里是指孔子讲授的有关礼、乐、《诗》、《书》等文化知识。②天道:天命。【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①闻。【注释】

  ①有:同"又"。【译文】

  子路听到孔子的一句话,在还没有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一句新的话。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宇)。"子"是尊称,"文"是谥(shí示)号。【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好学习,向下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给他以‘文’的谥号。"

  5?16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注释】

  ①子产(?—公元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的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他是春秋末期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拥护公室的利益,反对"犯上作乱"。他在郑国执政期间,曾采取了一些企图缓和奴隶主贵族特别是郑国公族内部矛盾的措施,如:"作封洫",整顿贵族田地的疆界,限制土地兼并和私田的发展;"作丘赋",恢复古代的军赋制度,增加公室的收入;"不毁乡校",保存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堂评论国政的风气。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专政,他还提出了"宽猛相济"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他自认为,这些措施是为了"救世",即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因此孔子捧他是"仁人"、"惠人"。【译文】

  孔子议论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给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他役使老百姓合乎义理。"

  5?17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注释】

  ①晏平仲(?—公元前500年):齐国大夫,曾做过齐景公的宰相,名婴,字仲,"平"是他的谥号。【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往,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5?18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梲③,何如其知④也?"【注释】

  ①臧(zāng脏)文仲(?—公元前617年):鲁国的大夫臧孙辰,"文"是他的谥号。臧文仲因不遵守周礼,孔子曾骂他"不仁","不智"。②居蔡:蔡,蔡国出产的大乌龟,这里指大乌龟壳。居蔡,把大乌龟壳藏在房子里。古代用乌龟壳来占卜吉凶,藏乌龟壳是为占卜用。③山节藻梲(zhuō卓):节,柱子上的斗拱;山节,指斗拱雕成山形。藻,水草;梲,大梁上的短柱。藻梲,指短柱上饰有花草图案。山节藻梲,即雕梁画栋之意。 当时只有天子才能把大乌龟壳藏在这样豪华的屋子里,臧文仲也如此,孔子认为是越礼。④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给大乌龟壳盖了房子,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画着水草,这个人怎么能算明智呢?"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弒④齐君⑤,陈文子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姓閗(dòu豆),名榖於菟(ɡòu wū tú 构乌徒),字子文。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③崔子:齐国大夫崔抒(zhù助),曾把齐庄公杀掉。④弒(shì式):奴隶主统治阶级把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在上的人叫"弑"。⑤齐君:齐庄公,姓姜,名光。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⑥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在崔杼杀死齐庄公时出国,两年后又回到齐国。【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每一次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新的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到了另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也一样。’于是又离开了。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又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5?20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②斯:就。【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21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②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5?22子在陈①曰:"归与②!归与!吾党③之小子狂简④,斐⑤然成章,不知所以裁⑥之。"【注释】

  ①陈:古国名。约在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②与:语气词。③吾党: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这是指鲁国。④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这里指有志于复辟奴隶制,而手腕又不高明。⑤斐(fěi匪)然:有文彩的样子。⑥裁:节制。【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文彩虽很可观,但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5?23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注释】

  ①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进军攻打殷王朝,他们认为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破坏了奴隶制等级名分,曾经加以阻拦。武王灭殷后,他们"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终于饿死。②怨是用希:是用,因此的意思。希同’稀",少。【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人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注释】

  ①微生高:鲁国人。②醯(xī 西):醋。【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那里讨了点给人家。"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①恭,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③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

  ①足:十足。②左丘明:春秋晚期鲁国的史官,相传是《左传》的著者。③匿(nì逆):隐藏。【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子也认为可耻。对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子也认为可耻。"

  5?26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③,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①侍(shì事):服侍,在旁边陪着。②盍(hé河):何不。③裘(qiú求):皮袍。"裘",原作"轻裘",据考证,"轻"字是后人误加的,现在删去。④敝:破旧。⑤憾(hàn汗):怨恨,不满意。⑥伐:夸耀。⑦施:表白。【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笃信孔学〕的长处,不表白自己〔克己复礼〕的功劳。"子路 〔转问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没落〕贵族得到安适,让我的朋友得到信任,让贵族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27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注释】

  ①已矣乎:完了。已,止。矣,这里表示感叹的意思。②自讼:自己责备自己。【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违反周礼〕的过错而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雍也篇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注释】

  ①南面: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大官坐堂听政都是面南而坐。使南面,这里指可以做卿大夫。【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以临④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⑤大⑥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

  ①子桑伯子:人名。身世不详。②简:简要、不烦琐。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按周礼严格要求自己。④临:面临,面对。在这里有治理的意思。⑤乃:岂不是。⑥大:同"太"。【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办事很简要。"仲弓说:"一个人能严肃认真地按周礼的原则要求自己,而又办事简要,像这样治理老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的话是对的。"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①怒,不贰②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③,未闻好学者也。"【注释】

  ①迁:转移。②贰:重复。③亡:同"无"。【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到有好学的人了。"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①。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⑥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⑦急不继⑧富。"【注释】

  ①粟(sù束):谷子,小米。②釜(fǔ府):古代量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③益:增加,增添。④庾(yǔ雨):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说十六斗)。⑤秉(bǐng丙):古代量名。一秉十六斛(hú胡),一斛十斗,五秉是八十斛,即八百斗。⑥适:往。⑦周:周济,救济。⑧继:接济。【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补助。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急需的人,而不给富裕的人。"

  6?5原思①为之宰,与之粟九百②,辞。子曰:"毋③!以与尔邻里乡党④乎!"【注释】

  ①原恩(公元前515—?):孔子的门徒,姓原,名宪,字子恩,鲁国人。孔子作鲁国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②九百:九百斗(一说九百斛,即九百石)。③毋:不要。④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里"邻里乡党"指原思家乡的人,即原思家乡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译文】

  原思替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着,〕给你家乡的人吧。"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①骍②且角,虽欲勿用,山川③其舍诸④?"【注释】

  ①犁牛之子:犁牛即耕牛。犁牛之子,耕牛生下的小牛犊。古代祭祀用的牛要有红毛和长角,并单独饲养,不能用耕牛代替。这里用"犁牛之子"来比喻冉雍(仲弓)。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了奴隶主贵族身分的"贱人",孔子认为冉雍虽然出身没落的家庭,但"德行"很好,可以做官。②骍(xīn新):红色。③山川:山川之神。 这里比喻当时的上层统治者或君主。④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这里是"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孔子在谈到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完整的角,虽然不想用它做祭品,〔但他够条件,〕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注释】

  ① 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6?8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②也与③?"子曰:"由也果④,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⑤,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⑥,于从政乎何有?"【注释】

  ①季康子:季康子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作鲁国正卿时,孔子正在各地游窜。八年后孔子回到鲁国,当时冉求已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四、五年,并受到孔子的攻击。 孔子对季康子和冉求都是反对的。 ②从政:指参与上层统治,在诸侯国家中担任大夫职务。③与:语气词。④果:果断。⑤达:通情达理。⑥艺:有才能技艺。【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事吗?"孔子回答说:"仲由果断,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国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国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

  6?9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④上矣。"【注释】

  ①闵子骞(qiān千):孔子的门徒,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闵子骞在政治上反对季氏,死守奴隶主阶级的孝道,曾受到孔子的赞赏。②费(mì密):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③复我:再来召我。④汶(Wèn问):水名。 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之间。在汶上,指逃奔齐国。【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辞掉吧!要是再来找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6?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③其手,曰:"亡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

  ①伯牛:孔子的门徒,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②牖(yǒu有):窗户。③执:握着。④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看样子〕要死了,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

  ①箪(dān单):当时盛饭用的竹器。【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用〕一个竹器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照样快乐。他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6?12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注释】

  ①说:同"悦"。②画:划线为界,停止前进。【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所讲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力尽〕停止,而现在你是自动停止前进。"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①,无为小人儒②。"【注释】

  ①君子儒:儒本来指为奴隶主贵族办丧事、当吹鼓手的一些人,这种人比较熟悉奴隶制的礼节仪式。孔子曾干过这种职业,"儒家"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君子儒指地位高贵、通晓周礼、立志恢复周礼的儒者,不消说,孔子自视为标准的"君子儒"。②小人儒:孔子把有些思想上甚至行动上倾向于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学生,如冉求、宰予、樊迟、叫做"小人儒"。【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②乎?"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境内。②尔:此处的意思。③澹(dàn蛋)台灭明:姓淡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后来成为孔子门徒。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⑤偃:言偃,即子游。这里他自称其名。【译文】

  子游做武城县官。孔子问他:"你在这里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为严守周礼,〕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6?15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⑤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

  ①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②伐:夸耀。③奔:败走。④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鲁国跟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⑤策:鞭打。【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6?16子曰:"不有祝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

  ①祝(tuó驼):卫国的大夫,字子鱼,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②而:这里是"与"的意思。③朝:人名,宋国贵族,以美貌得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的宠幸。【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的社会里是难免倒霉的。"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②由斯道也?"【注释】

  ①户:门。②何莫:为什么没有。【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6?18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注释】

  ①质:质地,这里指遵守周礼的思想感情。②文:文彩,这里指礼节仪式。③野:粗野,缺乏文彩。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孔子所谓"彬彬",指文质配合恰当。【译文】

  孔子说:"只有遵守周礼的思想而缺乏一定的礼节仪式就会粗野;只有礼节仪式而缺乏遵守周礼的思想就会虛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注释】

  ①罔(wǎng往):同枉,这里孔子指不正直的人。【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能在社会上〕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

  ①好(hào号):喜爱。【译文】

  孔子说:"〔对于周礼〕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治国的大道理;具有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治国的大道理。"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

  ①知: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③义:这里主要是指忠君、孝亲等服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道德。【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仁者先〔按周礼〕作艰苦努力,而后获得结果,便可以说是仁了。"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智者爱水,仁者爱山。智者活跃,仁者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

  孔子说:"把齐国〔的社会〕改变一下,便达到鲁国这个样子,再把鲁国〔的社会〕改变一下,就达到先王之道了。"

  6?25子曰:"觚不觚①,觚哉!觚哉!"【注释】

  ①觚(gū孤):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后来改成圆筒形,没有棱角了,故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觚吗!这也算觚吗!"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③也。"【注释】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②逝:往。这里指去井边看看。③罔:诬罔。 这里指被无理陷害。【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他也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却不可陷入井里;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无理陷害。"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②!"【注释】

  ①畔:同"叛"。②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犯上作乱了。"

  6?2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的妻子,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②说:同‘悦"。③矢:通"誓",发誓。④予所否者:予,我。"所……者",相当"假如……的话",古代用于誓言中。否,不是,不对,指做了不正当的事情。【译文】

  孔子拜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如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老天爷谴责我吧!老天爷谴责我吧!"

  6?29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②久矣。"【注释】

  ①中庸:孔子所说的中,指以周礼为标准,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守旧不变。中庸之道就是言行不偏不倚,调和折衷,平庸守旧,走老路。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②其犹病诸③!夫④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⑤,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

  ①众:众人,这里指破落的奴隶主贵族。②尧、舜:传说中古代的两个帝王,实际可能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两个首领,后来被儒家称为最早的"圣人"。③病诸:对它感到为难。 病,担忧。诸,"之乎"的合音。④夫(fú扶):句首发语词。⑤能近取譬(pì辟):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没落贵族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且难于做到哩!仁人是这样的人: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也一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都能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述而篇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此于我老彭③。"【注释】

  ①作:创作,创造。②窃(qiè切):私或私自。③我老彭:老彭,人名。 过去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指殷商时代的一位"好述古事"的所谓"贤大夫"。孔子是殷代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所以对老彭特别尊敬。为了表示亲切,在老彭之前加一"我"字,意思就是"我的老彭"。【译文】

  孔子说:"传述〔旧的〕而不创造〔新的〕,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7?2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

  ①识(zhì志):记住。②诲:教诲。【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

  ①徙(xǐ喜):迁移。这里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了义不能去做,有〔亡违反周礼的〕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7?4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注释】

  ①燕居:安居,家居。②申申:衣冠整齐。③夭夭(yāo腰):行动迟缓、斯文的样子。【译文】

  孔子住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悠闲自在。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奴隶制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最崇拜的所谓"圣人"。【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注释】

  ①艺:六艺,指礼、乐、射、御(驾兵车)、书(文字)、数(算术)。孔子继承西周奴隶主贵族的传统,以这六方面的知识教授学生。【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7?7?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

  ①束脩(xiū修):古代一种见面礼。"脩"是干肉,"束脩",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孔子要学生初见面时至少送给他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称学生给老师的学费为"束脩"。【译文】

  孔子说:"自愿送给我十条以上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7?8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

  ①愤: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fěi匪):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③隅(yú鱼):角落。【译文】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就不再教他了。"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7?10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注释】

  ①哭:这里指在吊丧时哭泣。【译文】

  孔子在吊丧哭泣过的这一天里,就不唱歌。

  7?11子谓颜渊①曰:"用之则行,舍②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③!"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⑤?"子曰:"暴虎⑥冯河⑦,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注释】

  ①颜渊:颜回。②舍:舍弃,不用。③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④行三军:指挥三军。"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⑤与:在一起的意思。⑥暴虎:空着两手和虎搏斗。⑦冯(同"凭")河:无船而蹚水过河。【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惟独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如果你统帅三军,那么你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空手和虎搏斗,蹚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才行〕。"

  7?12子曰:"富①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

  ①富:这里指升官发财。 ②执鞭之士:拿着鞭子为大奴隶主看门、开路的小官。【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机会能求得富贵,就是拿着鞭子看门、开路的事,我也干。如果没有机会求得富贵,我还是干我所爱好的事。"

  7?13子之所慎:齐①、战、疾。【注释】

  ①齐:同"斋",(zhāi摘),斋戒。古代在祭祀之前,不喝酒,不吃葱蒜,不与妻妾同居,叫做斋戒。【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7?14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

  ①《韶》:见3?25注①。【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7?15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③,吾将问之。"人曰:"伯夷、叔齐④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注释】

  ①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②卫君: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名辄(zhé哲)。公元前492年—481年在位。他的父亲蒯聩因谋杀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蒯聩就回国同他争位。蒯辄、蒯聩互相争位这件事正好和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成一对照。所以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蒯辄、蒯聩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卫国,最初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被狄击败,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公元前629年,又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③诺:答应的话。④伯夷、叔齐:殷东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据传说,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让位,谁也不肯做国君,最后都逃到周文王那儿去了。(参看5?23注①)【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7?16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

  ①疏食:粗粮。②肱(ɡōnɡ公):由肩至肘的部位。泛指胳膊。③枕(zhěn诊):动词,枕着。【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边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好象浮云一样。"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注释】

  ①《易》:又名《周易》、《易经》,古代一部占卜的书。 当时奴隶主贵族宣扬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占卜就是所谓预测天意。【译文】

  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7?18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

  ①雅言:周王朝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当时被称做"雅言"。孔子平时谈话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雅言。

  7?19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

  ①叶(shè社)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如何,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恢复周礼,〕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

  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作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符合周礼〕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出他们〔违背周礼〕的缺点,〔如果我也有,〕自己就改掉。"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注释】

  ①桓魋(tuí颓):宋国的司马(古代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孔子曾攻击桓魋违反周礼。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后,带兵找孔子算帐。 当时孔子正在大树底下同弟子们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掉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吓得慌忙逃跑。这句话就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治天下的圣德和使命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丝毫没有隐瞒。我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7?25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注释】

  ①文:见1?6注⑤。②行: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进行修养。③忠:见1?4注③。④信:见1?4注④。【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就是: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③而为有,虛而为盈,约④而为泰⑤,难乎有恒矣。"【注释】

  ①斯:就。②恒:指恒心。③亡:同"无"。④约:穷困。⑤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虛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7?27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注释】

  ①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②弋(yì益):用带绳的箭射鸟。③宿:指归巢歇宿的鸟。【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钧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①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②之,知之次③也。"【注释】

  ①作:创作,创造。②识(zhì志):记住。③次:次一等的。【译文】

  孔子说:"可能有什么都不懂而在那里凭空创造的人,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在知识上〔比起生而知之的人来〕是仅次一等的。"

  7?29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注释】

  ①互乡:地名。在什么地方现已无可考证。②与:赞许,肯定。【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和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一个小孩却受到孔子接见,弟子们都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向周礼前进,不是肯定他从周礼后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去掉以求进步,我是肯定他去掉身上的脏东西,并不是包庇他以往的行为。"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①仁至矣。"【注释】

  ①斯:就。【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达到了。"

  7?31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③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一说齐大夫,姓陈名司败。②昭公:鲁国的君主,名裯(chóu稠),公元前541—510年在位。③揖(yī依):拱手行礼。④巫马期(公元前521—?):孔子的门徒,姓巫马,名施,字子期,鲁国人。⑤党:这里是偏袒、包庇的意思。⑥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吴孟子姓姬,应称吴姬。但按礼的规定,吴、鲁国君同姓,不能通婚,为了隐瞒真相,所以不叫吴姬而叫吴孟子。【译文】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 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过,君子不包庇别人,难道君子也包庇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同姓的吴国的女子做夫人,称她吴孟子〔而不称吴姬〕。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知道。"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①之,而后和②之。【注释】

  ①反:反复,再一次。②和(hè贺):跟随着唱。【译文】

  孔子跟别人一齐唱歌,如果发现他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才跟着和一遍。

  7?33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注释】

  ①莫:大约,大概。【译文】

  孔子说:"就〔有关礼、乐、《诗》、《书》的〕文化知识来说,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②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

  ①抑:转折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②云尔:这样说。【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面〕努力而从不感到厌烦,〔拿周礼来〕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倒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③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④。’"子曰:"丘之祷久矣。"【注释】

  ①疾病:疾,病。病,形容词,形容病情严重。②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③诔(lěi垒):哀悼死者的悼文叫"诔",向鬼神祈福的祷文也叫"诔"。下文"祷尔于上下神祇"是子路从当时流传的祷文中引用的。④神祇(qí奇):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祇。【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7?36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注释】

  ①不孙:孙同"逊"。不孙,即不顺。这里意思是"越礼"。②固:简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会越礼,节俭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注释】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②长戚戚:经常忧愁。【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泰伯篇第八

  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②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释】

  ①泰伯:周朝统治者的祖先古公亶(dǎn胆)父的长子,传说他曾按古公亶父的意愿,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自己和二弟仲雍避居吴国,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②三:多次。【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④不遗,则民不偷⑤。"【注释】

  ①葸(xǐ洗)畏缩、拘谨。②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③笃(dǔ赌):厚待。④故旧:故交,老朋友,指已没落的奴隶主贵族。⑤偷:薄。不偷,即不薄,厚道。【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犯上作乱;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来行动了;君子如果不遗弃没落的旧贵族,老百姓也就厚道了。"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吾知免③夫,小子④!"【注释】

  ①启:同"",意思是看看。②战战兢兢(jīng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民)》篇。 这里曾参借用来形容自己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尽孝。③免:指身体免于损伤。④小子:对弟子的称呼。【译文】

  曾子有病〔快死的时候〕,把他的门徒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说:’小心谨慎呀!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损伤的了,弟子们!"

  8?4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⑤,斯远鄙倍⑥矣。笾豆之事⑦,则有司⑧存。"【注释】

  ①孟敬子:即孟孙捷,鲁国大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三家之一。②问:看望,探视。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容貌变得庄重严肃,合乎周礼。④暴慢:粗暴,放肆。⑤出辞气:出言,说话。指说话注意言辞和口气,以免违反周礼。⑥鄙倍:倍,同"背"。鄙倍,即粗野,背理。⑦笾(biān边)豆之事: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笾豆之事"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事情。⑧有司: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译文】

  曾子病重,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和口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吏在那儿负责。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注释】

  ①校(jiào较):计较。②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认为是指颜回。【译文】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本事却象没有本事一样,知识学问很充实却象很空虛一样;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曾经这样做过了。"

  8?6曾子曰:"可以讬①六尺之孤②,可以寄百里之命③,临大节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⑤?君子人也!"【注释】

  ①讬:托付。②六尺之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子叫"孤"。"六尺之孤"指未成年而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没长高。③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指一个诸侯国。"百里之命"指国家政权或国家命运。④不可夺:不可夺其志,不能使之动摇屈服。⑤与:同欤,语气词。【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不动摇屈服。这种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8?7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

  ①士:见4?9注①。 ②弘(hóng宏)毅:弘,广大。毅,刚毅,坚强。【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遙远。把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

  孔子说:"用《诗》激发志气,用礼作行为的立脚点,用乐完成修养。"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照着〔统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8?10子曰:"好勇疾①贫,乱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乱也。"【注释】

  ①疾:恨。②人而不仁:孔子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可见他这里所谓"不仁"的人主要指由奴隶主转化出来的那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③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分。【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就会犯上作乱。对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而忽视用周礼来加以约束,〕也会出乱子。"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①,其余不足观也已。"【注释】

  ①吝(lìn赁):吝啬,小气。【译文】

  孔子说:"〔一个统治者〕即使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且小气,别的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注释】

  ①不至于谷:古代用谷(即小米)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表示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译文】

  孔子说:"〔在我这里〕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容易找到的。"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

  ①见:同"现"。【译文】

  孔子说:"坚信并努力学习〔周礼〕,誓死保护并爱好〔先王之〕道,不进入政局不稳定的国家,不居住有叛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注释】

  ①此条重出,见14?26。

  8?15子曰:"师挚之始①,《关雎》之乱②,洋洋乎盈耳哉。"【注释】

  ①师挚(zhì志)之始: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所以说"师挚之始"。②《关雎》之乱:乐曲的结尾一段,多种乐器合奏,叫"乱"。结尾时奏《关雎》(见3?20注①)的乐章,所以说"《关雎》之乱"。【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满耳都是丰富而优美的乐曲呀!"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①而不愿②,悾悾③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注释】

  ①侗(tóng童):幼稚无知。②愿(yuàn院):谨慎。③悾:同"空",悾悾,诚恳的样子,这里指表面的诚恳。【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怎么会这样。"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象追赶不上那样〔心情迫切〕,〔学到以后〕还恐怕忘掉。"

  8?18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②焉。"【注释】

  ①巍巍乎:崇高的样子。②与:这里同举,指夺取。【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呀!舜和禹得到的天下,不是夺取来的。"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①之。荡荡②乎!民无能名③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④乎!其有文章。"【注释】

  ①则:效法。②荡荡:广大的样子。③名:形容、称赞。④焕:光辉。【译文】

  孔子说:"真伟大呀!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呀!老百姓真不知道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呀!他的典章制度多么光辉呀!"

  8?20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注释】

  ①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xiè谢)、皋陶(gāoyáo高搖)、伯益等五人。②乱臣十人:这里"乱"是治理的意思。乱臣,即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指周公旦等十人,其中有一妇女。③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唐虞之际",指唐虞之后。④斯:指周武王时代。【译文】

  舜有五个好臣子,就能治理好天下。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很难得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唐虞之后以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最盛,但是十个治国大臣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罢了。周文王已经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事奉殷纣王,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8?21子曰:"禹,吾无閒然①矣!菲②饮食而致③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④;卑⑤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⑥。禹,吾无閒然矣!"【注释】

  ①閒(jiàn见)然:閒,同"间",空隙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閒然"就是找空子,挑剔、批评的意思。②莽(fěi匪):菲薄,不丰厚。③致:致力,努力。④黻(fǔ甫)冕(miǎn免):祭祀时穿的衣服叫黻,戴的帽子叫冕。⑤卑:低矮。⑥沟洫(xù绪):沟渠。【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量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住的宫室很低矮,却尽力治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子罕篇第九

  9?1子罕①言利,与②命与仁。【注释】

  ①罕:稀少。②与:赞同、肯定。【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9?2达巷党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地方的人。达巷,地名。党,见5?22注②。【译文】

  达巷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啊!知识很广博,而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便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驾车好了。"

  9?3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⑤,泰⑥也。虽违众,吾从下。"【注释】

  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②纯:丝绸。③俭:俭省。当时作麻冕的麻布,规定要用二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的一尺五寸),很费工,反不如用丝俭省。④拜下:臣见君,先在堂下拜(磕头),君打招呼后才到堂上拜。⑤拜乎上:臣见君,不先在堂下拜,而直接到堂上拜。⑥泰:这里指骄傲。【译文】

  孔子说:"礼帽用麻布制成,是符合周礼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绸来做,这样比较节约,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主,〕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这也是符合周礼的;现在大家只是升堂磕头,这是高傲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我仍然赞成先在堂下磕头。"

  9?4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注释】

  ①意:同亿、臆,猜想,猜疑。②必:必定。孔子反对"言必信,行必果"(13?20)。③固:固执。孔子主张"学则不固"(1?8)。④我:这里指自私。毋我,即克己、清除私心。【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要求做到对道〕不容猜疑,〔说话〕不必兌现,〔处世〕不要固执,〔复礼〕没有私心。

  9?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②既没,文不在茲③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④不得与⑤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注释】

  ①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的意思。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公元前496年,孔子自卫去陈时经过匡地,被匡地老百姓围困。这说明孔子早已不得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反对。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孔子吹捧的古代"圣人",之一。③茲:这里,指孔子自己。④后死者:孔子自称。⑤与:这里同举,掌握的意思。⑥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老百姓围困时,说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毀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毁灭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9?6太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②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注释】

  ①太宰:官名,掌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嚭(pǐ痞),现已不可确考。②纵:让,使。③鄙事:卑贱的事。【译文】

  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道:"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少年时由于低贱,所以会干许多卑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是不会多的。"

  9?7牢①曰:"子云:’吾不试②,故艺。‘"【注释】

  ①牢:孔子的门徒子牢。②试:被任用,即做官。【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当官,所以会干一些技艺。‘"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②其两端③而竭④焉。"【注释】

  ①鄙夫:孔子对乡下人的诬称。②叩(kòu扣):叩问、询问。③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本末,上下两方面。④蝎:穷尽,尽力追究。【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于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9?9子曰:"凤鸟①不至,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注释】

  ①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的时代和文王时代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②河不出图:传说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儒家一贯宣扬这种迷信传说,用以证明帝王是受"天命"统治人民的。【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完了!"

  9?10子见齐衰①者、冕衣裳者②与瞽者③,见之,虽少,必作④;过之,必趋⑤。【注释】

  ①齐衰(zīcuī咨崔):丧服。②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而言。"冕衣裳者"即当官的。③瞽(gǔ古)者:盲人。这里指乐师。④作:站起来。表示敬意。⑤趋:快步走。表示敬意。【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些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快步走。

  9?11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②高,钻③之弥坚;瞻④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⑤善诱⑥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⑦,虽欲从之,末由⑧也已。"【注释】

  ①喟(kuì溃)然:叹息的样子。②弥(mí迷):更加,越发。③钻:钻研。④瞻(zhān沾):视,看。⑤循循然:有次序地。⑥诱:引道。⑦卓尔:高大的样子。⑧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这里是办法的意思。【译文】

  颜渊感叹道:"〔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象在前面,忽然又象在后面,〔简直叫人难以捉摸。〕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能〔也停止不下来〕。好象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想要攀登上去,却没有办法。"

  9?12子疾病①,子路使门人为臣②。病閒③,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④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⑤,予死于道路乎?"【注释】

  ①病:这里指重病。②为臣:臣,指家臣。孔子当时已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家臣,准备以大夫之礼安葬孔子。③閒(jiàn见):同"间",间隙。这里指病势转轻。④无宁:"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宁,宁可。⑤大葬:奴隶主贵族死后举行的隆重葬礼。这里指大夫的葬礼。【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派〔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便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骗人的勾当了!我明明没有家臣,却一定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宁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不更好吗?〕而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上没人埋吗?"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注释】

  ①韫(yàn运)椟(dú读):韫,收藏。椟,柜子。韫椟,即收藏在柜子里。②贾(gǔ古):商人。③沽:卖出。【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好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呢!"

  9?14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

  ①九夷(yí移):夷,古代剥削阶级对我国东部地区兄弟民族的蔑称。"九夷"是对这些民族的一个总括的称呼。【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落后,怎么能住呢?"孔子说:"象我这样的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落后的呢?"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正,《雅》、《颂》②各得其所。"【注释】

  ①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正在卫国进行反革命宣传,由于卫国发生内讧,孔子见势不妙,只得返回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窜生活。②《雅》、《颂》:《雅》和《颂》是《诗经》中的两类诗(见1?15注②)。不同类的诗配有不同的乐曲,这里的《雅》和《颂》是指乐曲,即雅乐、颂乐。它们都属于奴隶制社会的上层建筑。【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才把乐曲进行一番审定和整理,使《雅》、《颂》乐章都能得当〔,发挥维护周礼的作用〕。"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按周礼〕去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②昼夜。"【注释】

  ①夫(fú扶):语气词。②合:止,停留。【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道:"消逝的时光象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象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

  ①篑(kuì溃):装土的筐。【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譬如平地,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如果前进了,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①!"【注释】

  ①与:同"欤",语气词。【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这个人可惜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9?22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②!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

  ①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②夫(fú扶):语气词。【译文】

  孔子说:"出苗而不吐穗扬花的庄稼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灌浆结果的庄稼也是有的!"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他的现在呢?但如果〔他〕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名,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9?24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注释】

  ①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法语之言"指合乎周礼的话。②巽(xùn逊)与之言:巽,谦逊。与,称许。"巽与之言"指顺耳好听的言词。③说:同"悦"。④绎(yì亦):本指抽丝,这里指分析鉴别。⑤末:没有。【译文】

  孔子说:"符合周礼的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行为〕才是可贵的。顺耳好听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分析〔其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高兴而不去分析,只听从而不改正,〔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没有办法。"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①【注释】

  ①这段话重出,见1?8。

  9?26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

  ①三军:见7?11注④。②匹夫:男子。【译文】

  孔子说:"三军的主帅是能够俘虏过来的,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9?27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②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注释】

  ①衣敝缊袍:衣,动词,穿。敝,坏。缊(yùn孕),旧的丝棉絮。敝缊袍,指破旧的丝棉袍。②衣狐貉(hé禾)者:穿狐貉皮袍的人,即富人。③不忮(zhì志)不求,何用不臧(zāng脏):见《诗经?邶(bèi倍)风?雄雉》篇。忮,嫉妒;求,贪求;臧,善、好。【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一道站着,而不认为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老念叨这两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达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①也。"【注释】

  ①雕:同"凋",凋零衰落。【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9?29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注释】

  ①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30子曰:"可与①共学,未可与适②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③。’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④"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注释】

  ①与:以。②适:往。这里是达到、学到的意思。③权:本意是秤锤,秤锤在秤杆上左右移动,引申为随机应变的意思。这里指玩弄权术。④"唐棣(dì弟)之华"四句:出处现已无法查考。唐棣又写做棠棣、常棣,是一种果树。华,花。一般树木开花都是先合后开,唐棣开花却是先开后合,违反常规,故说"反而"。偏,同翩,随风翻动。而,语助词。原诗作者可能是借唐棣花的先开后合来表达他希望同他的情人或友人先离后聚的心情。孔子引此诗是比喻随机应变合乎"克己复礼"的根本目的。室,居住的地方。【译文】

  孔子说:"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正如古诗所说:’唐棣树的花,搖摆着先开后合。难道我不思念你?你住的太远了。‘"孔子接着加以发挥说:"没有思考罢了,〔如果思考了,〕怎么会认为〔这种随机应变〕离开道很远呢?"乡党篇①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②,恂恂③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④言,唯谨尔。【注释】

  ①乡党篇:本篇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举止言谈、衣食住行,原意在于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合乎周礼的"正人君子",《乡党》篇为我们从举止言谈和生活方式这个侧面认识反动阶级的本性,提供了一面镜子。②乡党:这里指本乡本土。③恂恂(xún旬):温和恭顺。④便便:同"辩辩",善于谈论,实际上是唠叨不休。【译文】

  孔子在家乡显得温和恭顺,好象不会说话一样。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却善于谈论,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10?2朝①,与下大夫②言,侃侃③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④如也。君在,踧踖⑤如也,与与⑥如也。【注释】

  ①朝(cháo潮):朝见。②下大夫: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不同等级,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③侃侃(kǎn砍):说话理直气壮,这里实际上是夸夸其谈。④訚訚(yín银):和颜悦色的样子。⑤,踧躇(cùjí促吉):恭敬而不安的样子。⑥与与:小心谨慎的样子。【译文】

  孔子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同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恭敬而又不安,非常小心谨慎。

  10?3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躩③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④如也。趋进,翼如也⑤。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注释】

  ①摈(bìn殡):同"傧",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这里作动词用,即接待宾客。②色勃如也:脸色立刻庄重起来。③躩(jué决):快走。④襜(chān掺):整齐。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译文】

  鲁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向左或向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姿态象鸟儿展翅一样。贵宾走后,一定向国君回报说:"贵宾已经走远了。"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①。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②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③似不息者。出,降一等④,逞⑤颜色,怡怡如也。没阶⑥,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注释】

  ①阈(yù玉):门坎。②摄齐(shè zī社咨):摄,提起。齐,衣服的下摆。③屏(bǐng丙)气:憋住气。④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⑤逞:舒展开脸色,松一口气。⑥没阶:走完台阶。【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时,便弯腰低头,好象不容他直着身子走进去。他不在门的中间站立,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坐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象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时,弯腰低头,憋住气好象停止呼吸一样。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才松一口气,脸色显出轻松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向前快走,姿态象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表现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0?5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②,如有循③。享礼④,有容色。私觌⑤,愉愉如也。【注释】

  ①圭(guī归):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这里指大夫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拿在手里代表君主的圭。②蹜(suò朔):小步走路。③如有循:循,沿。如有循,好象沿着一条直线向前走一样。④享礼:享,献。享礼,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⑤觌(dí狄):会见。【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举着圭,弯腰低头,好象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好象作揖,放下来好象递东西给人。脸色庄重得象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象沿着一条直线向前走一样。在赠送礼物的仪式中,显得和颜悦色。私下会见时,满脸堆笑。

  10?6君子①不以绀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当暑,袗绤④,必表而出之⑤。缁⑥衣,羔裘⑦;素⑧衣,麑裘⑨;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⑩。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注释】

  ①君子:这里指孔子。②绀(gàn干)緅(zōu邹)饰:绀,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不以绀饰,即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来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③亵(xiè泻)服: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即便服。亵服不用红紫色,这是因为红紫色是礼服的颜色。④袗(zhěn枕)(chī痴)绤(xì细):袗,单衣。,细麻布。绤,粗麻布。络,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⑤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⑥缁(zī茲):黑色。⑦羔裘:羔羊皮袍(黑色)。⑧素:白色。⑨麑(ní尼)裘:小鹿皮袍(白色)。⑩短右袂(mèi妹):袂,袖子。右手的袖子短一点,这是为了便于作事。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帷裳:朝拜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多余的布不裁掉,折叠缝上。必杀之:一定要去掉多余的布,即一定要加以剪裁。玄冠:黑色礼帽。吉月:每月初一。【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点。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毛长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脱下丧服以后,便佩带上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10?7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注释】

  ①齐:同"斋"。见7?13注①。②明衣:浴衣。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④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移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译文】

  孔子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有洗澡用的浴衣,用布做。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饮食,也一定要迁移卧室。

  10?8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食②而餲③,鱼馁④而肉败⑤,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⑥,不食。不时⑦,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唯酒无量,不及乱⑨。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注释】

  ①脍(快kuài):切细的肉。②饐(yì意):陈旧。③餲(ài爱):变味。④馁(něi"内"的第三声):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⑤败:内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⑥饪(rèn任):烹调。⑦时:应时,时鲜。⑧气:同饩(xì戏),即粮食。⑨乱:神志昏乱,指酒醉。⑩脯(fǔ辅):熟肉干。【译文】

  孔子吃饭,粮食舂(chōng冲)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食陈旧了和变味了,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色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得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0?9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注释】

  ①不宿肉:不使内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后,可以分到一些祭肉,但这些肉往往已不新鲜,不能再过夜,必须立即吃掉或送人。②祭肉:祭祀用过的肉。【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10?10食不语,寝不言。【译文】

  〔孔子〕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

  10?11虽疏食菜羹①,必祭,必齐②如也。【注释】

  菜羹(gēng庚):用菜作成的汤。②齐:同"斋"。【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要拿它先祭一祭,而且一定要象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0?12席①不正,不坐。【注释】

  ①席:席子。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都坐在铺在地面上的席子上。【译文】

  〔孔子坐时,〕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杖者①出,斯出矣。【注释】

  杖者:拿拐杖的人,即老年人。【译文】

  〔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10?14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注释】

  ①傩(nuó挪):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②阼(zuò作)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这里欢迎客人。【译文】

  本乡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10?15问①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注释】

  ①间:问候。【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时要拜两次。

  10?16康子馈①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②,不敢尝。"【注释】

  ①馈(kuì愧):赠送。②达:通达,了解。【译文】

  季康子赠送药给〔孔子〕,〔孔子〕行礼致谢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10?17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注释】

  ①厩(jiù旧):马棚。【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道:"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怎样。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①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注释】

  ①荐(jiàn箭):供奉。【译文】

  君主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君主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君主赐给活物,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同君主一起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抢先尝一尝。

  10?19疾,君视之,东首①,加朝服,拖绅②。【注释】

  ①东首:头朝东。孔子病中不能起来,只好卧在床上,头朝东来迎接国君。②加朝服,拖绅:孔子病卧在床,国君来了不能起身穿朝服,但也要把它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这时不能束在腰上,但也要放在身上。【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头朝东〔躺在床上〕,把上朝的衣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表示迎接国君〕。

  10?20君命召,不俟①驾行矣。【注释】

  ①俟(sì四):等待。【译文】

  君主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了。

  10?21入太庙,每事问①。【注释】

  ①这条重出,参看3?15。

  10?22朋友①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注释】

  ①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这人死了,没人管,显然是个破落贵族。【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人管,〔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

  10?23朋友之馈①,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注释】

  ①馈(kuì愧):这里指赠品。【译文】

  朋友赠送的礼品,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10?24寝不尸,居①不客②。【注释】

  ①居:这里当"坐"讲。②客: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指象做客或接客那样坐着。古时做客或接客时坐法是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脚跟上,比较费力。【译文】

  〔孔子〕睡觉不象死尸一样挺着,平日也不象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坐着。

  10?25见齐衰①者,虽狎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③,虽亵④,必以貌。凶服⑤者式⑥之。式负版者⑦。有盛馔⑧,必变色而作⑨。迅雷风烈必变。【注释】

  ①齐衰(zīcuī咨崔):孝服。②狎(xiá匣):亲近。③瞽者:盲人,指乐师。④亵(xiè泻):常见,熟悉。⑤凶服:丧服。⑥式:同"轼",车前供扶手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表尊敬或同情,叫轼。是当时一种礼节。⑦负版者:版,方形木板,指国家的图籍,如地图,户口册等。当时无纸,用木板来书写。负版者,背着国家图籍的人。⑧馔(zhuàn转):饮食。盛馔,盛大的筵席。⑨作:站起来。【译文】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身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对背着国家户籍册、疆域图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立起来〔以示感谢〕。遇见迅雷大风,也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②,不疾言,不亲指③。【注释】

  ①绥(suí随):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②内顾:回头看。③亲指:用自己的手指划。【译文】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挽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很快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10?27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②。曰:"山梁雌雉③,时哉时哉④"子路共⑤之,三嗅而作⑥。【注释】

  ①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这句话可能有错漏,从过去的注和后面的文字来看,意思可能是指孔子看见一群野鸡,神色动了一下。②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③山梁雌雉(zhì至):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④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指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⑤共:同"拱"。⑥三嗅而作:嗅,唐代石经《论语》中作"戛"(jiá夹)字。戛,鸟长叫声。作,飞起。三嗅而作,长叫几声飞走了。【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飞,孔子的〕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先进篇第十一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②也,后进于礼乐,君子③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注释】

  ①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然后再做官的人。②野人:一般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和劳动人民,这里的"野人",就是指失去世袭特权的没落奴隶主贵族及其后代,即在野的人,也就是孔子要举的"逸民"。春秋末期,由于奴隶制的崩溃,许多奴隶主贵族没落了,有的曾经是奴隶制国家中掌管礼、乐典章的官吏,流落民间后,便成为"野人"("礼失求诸野")。这些人在当时只有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即先学习礼乐,然后才能做官。③君子:这里指统治者,当权贵族,如卿、大夫等。这些人享有世袭特权,他们的子弟可以凭借这些特权直接取得官职,在当官以后,为统治的需要,才去学习礼乐,所以说是"后进于礼乐"。【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野人!〔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来当官掌权〕。"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

门②也。"【注释】

  ①从我于陈、蔡者:指在陈、蔡之间绝粮时跟随孔子的门徒。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门徒从陈国去蔡地,在途中,被陈国人民包围,绝粮七天,许多门徒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颜回也死去了,孔子时常思念他们。②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11?3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注释】

  ①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下文的言语,指长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指能从事政治,即能按周礼来统治人民。文学,指通晓西周的文献典籍。【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注释】

  ①说:同"悦"。【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心悦诚服〔从来不提出补充和修正〕。"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①于其父母昆②弟之言。"【注释】

  ①间:挑剔。见8?21注①。②昆:哥哥。【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爹娘、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②之。【注释】

  ①白圭(guī归):国君和大臣在行礼时拿在手中的玉器。这里指关于白圭的四句诗:"白圭之玷(diàn店),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见《诗经?大雅?抑》篇)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的错误便无法收回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②妻(qì气):这里指把女儿嫁给人。【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了关于白圭的几句诗,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①。"【注释】

  ①亡:同"无"。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做颜回的人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象他那样的人了。"

  11?8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可徒行也。"【注释】

  ①颜路(公元前545—?):颜无繇(yóu由),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门徒。②椁(guǒ果):古代奴隶主的棺材至少有两层,里层叫"棺",外层叫"椁"。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死时五十岁,当时孔子七十岁。④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当过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译文】

  颜渊死了,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可以说自己的儿子。鲤死了,只有棺而没有椁。我不〔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当过大夫,是不可步行的。"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哎呀!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真!"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②之为恸而谁为?"【注释】

  ①恸(tòng痛):悲痛。②夫(fú扶)人:这个人。【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是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①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②。非我也,夫③二三子也。"【注释】

  ①厚葬:隆重地安葬。②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指不能象对待自己亲生儿子那样按照周礼予职安葬(见11?8)。③夫(fú扶):那。【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活人,怎能谈得上事奉鬼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提个问题,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道理,怎知道死的道理呢?"

  11?13闵子侍侧,誾誾①如也;子路,行行②如也;冉有、子贡,侃侃③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注释】

  ①誾誾:见10?2注③。②行行(hàng"杭"的第四声):刚强的样子。③侃侃:见10?2注②。【译文】

  闵子骞在孔子身边侍候,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呢,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呢,理直气壮而又从容不迫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叹道〕"象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1?14鲁人①为长府②。闵子骞曰:"仍旧贯③,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④不言,言必有中。"【注释】

  ①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即季氏。②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鲁国的国库名。鲁昭公曾以长府为据点,攻打过季氏。昭公被赶走以后,季氏为了防止鲁国公室反攻倒算,改建长府。③仍旧贯:贯,事。仍旧贯,沿袭老样子。④夫(fú扶)人:这个人。【译文】

  鲁人改建国库。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手说:"闵子骞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话就说到要害上。"

  11?15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②!"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③也。"【注释】

  ①!瑟(sè色):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②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孔子是赞成《雅》、《颂》一类的古乐,反对地主阶级的新乐的(9?15)。他看到子路弹的不是古乐,所以说:"奚为于丘之门"。③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入门、升堂、入室,比喻学习周礼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弹的不是《雅》、《颂》一类的古乐,〕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①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

  ①愈:胜过,强些。【译文】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分,卜商不够。"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办事情〕超过了〔礼的规定〕就象做不到〔礼的规定〕一样。"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注释】

  ①季氏富于周公: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很快富起来了。②求也为之聚敛(liǎn脸)而附益之: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益,增加。孔子攻击冉求帮助季氏用搜刮的方法来增加季氏的财富,这是指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氏进行军赋改革一事。鲁国原来按丘(居民单位)征收军赋(军事费用),季康子改为按每户的田亩数征收军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封建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一次胜利。头一年,季康子曾派冉求去征求孔老二的意见,孔老二反对,认为实行田赋制违反周礼。因此,在实行田赋制后,孔老二就对协助季康子实行田赋改革的冉求大加谴责。【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富有,冉求又帮助他搜刮,使他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学生们大张旗鼓地声讨他吧!"

  11?18柴①也愚,参也鲁,师也辟②,由也③。【注释】

  ①柴(公元前521:?):高柴,字子羔。孔子的门徒。②辟:偏激。③喭(yàn燕):鲁莽、莽撞。【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11?19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③焉,亿④则屡中。"【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②空:贫困。③货殖:做买卖。④亿:同"臆",猜测,估计。【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德行〕也就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①,亦不入于室。"【注释】

  ①践迹:迹,脚印。践迹,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不踩着〔遵守周礼的古人的〕脚印走,就修养不到家。"

  11?21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释】

  ①论笃是与:笃,诚恳。与,赞许。论笃是与,意思是赞许说话诚恳的人。【译文】

  孔子说:"〔我〕赞成说话诚恳的人,〔但要看看这样的人〕是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共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②,故进之;由也兼人③,故退之。"【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求也退:冉求自己曾说,他治理小国,三年便可以使老百姓饱暖。(11?26)可见他还是敢于作为的。后来他帮助季氏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对孔子"复礼"的反动主张,不成兴趣,以至最后背离了孔子。他自己承认,"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是不乐意去搞这套复辟活动的。孔子这儿说"求也退",就是针对他这一点讲的。③兼人:好勇过人。【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能〔不向他们请示〕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对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您的回答,使我迷惑不解,大胆地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冉求〔对恢复周礼的事〕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因此我要约束他。"

  11?23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②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注释】

  ①畏于匡:见9?5注①。②女:同"汝",即你。【译文】

  孔子〔和弟子们〕受到匡地老百姓的包围,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11?24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②矣。"曰:"然则从之③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注释】

  ①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②具臣:普通的臣子。③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啊。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事奉君主的,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算是普通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①宰。子曰:"贼②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③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④夫佞者。"【注释】

  ①费:见6?9注②。②贼:害。③社稷(jì记):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及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④恶(wù务):憎恶。【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行政机关,难道一定得读书才叫做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狡辩的人。"

  11?26子路、曾皙①、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②也。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④而对曰:"千乘之国,摄⑤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⑦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⑧也。"夫子哂⑨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⑩,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注释】

  ①曾暂(xī析):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门徒。②吾以:任用我。③居:平时。④率尔:急忙地,轻率地。⑤摄:夹。⑥饥馑(jǐn紧):荒年。⑦比(bì必)及:等到。⑧方:方向。这里指遵守礼义。⑨哂(shěn沈):讥讽地微笑。⑩方六七十:六七十里见方。如:或者。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相:赞礼人,司仪。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kēng坑)尔,舍瑟而作:铿尔,铿的一声。指结束时最后的一声。作,站起来。合瑟而作,停止弹瑟站起来。撰:具有,指三人所说的话。莫:同"暮"。春服既成:指天气已经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穿上了。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帽礼),表示成年。沂(yí移):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黄海。舞雩(yú于):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县。与:同意,赞许。夫(fú扶):这。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时老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你们,〔任用你们,〕那你们要干些什么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受别国军队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遵守礼义。"孔子听了,讥讽地笑了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曾皙问:"这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讥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他只能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人呢?"颜渊篇第十二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①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③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注释】

  ①克己:克制自己。②复礼:复,返回、恢复。复礼,使自己言行合于西周时代的礼,即恢复周礼,也就是复辟。③归仁:归,归顺。仁,即仁人,指当时能做到"克己复礼"的统治者。④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这说明前面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孔子复辟奴隶制的纲领。⑤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周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周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周礼的话不说,不合于周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①无怨,在家②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③斯语矣。"【注释】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称为"邦"。②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称为"家"。③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喚老百姓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祖,〔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2?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曰:"其言也韧,斯③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注释】

  ①司马牛:孔子的门徒,姓司马,名耕,字子牛。②訒(rèn刃):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慎重。③斯:就。【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话能不慎重吗?"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注释】

  ①疚(jiù就):内心惭愧。【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注释】

  ①亡:同"无"。【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情〕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周礼。那么,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注释】

  ①浸润之谮(zèn"怎"的第四声):谮,谗言。浸润之谮,象水一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即暗中诬陷别人的坏话。②肤受之恕(sù素):愬,诬告。肤受之愬,好象皮肤感觉到疼痛的那样诬告,即直接的诽谤。【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孔子说:‘暗中挑拨的坏话,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适,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注释】

  ①兵:武器,这里指军备。【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了。"

  12?8棘子成①曰:"君子质②而已矣,何以文③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⑤犹犬羊之鞟。"【注释】

  ①棘(jí及)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被尊称为夫子。②质:质地。这里指遵守周礼的思想或品质。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④驷(sì四)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⑤鞟(kuò阔):去掉毛的皮,即革。【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遵守礼的思想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先生您这样谈论君子,太遗憾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一样重要〕,〔去掉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便很难区别了。"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③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

  ①盍(hé河)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制国家的一种田稅制度。《诗?大雅?公刘》说:"彻田为粮。"东汉注释家郑玄说:"彻之使出稅,以为国用。什一而稅谓之彻。""彻"就是奴隶制国家从分封给奴隶主贵族的"公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稅。在西周,全部土地(包括附着于土地上的奴隶)一律属于天子所有,叫做公田。天子将王畿(jī机,天子直辖的土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公室(诸侯直辖的土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等使用,名义上仍属天子所有,受封者不得占为私有,不得自由买卖。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级奴隶主对分封到的土地世世代代享有实际的占有权。这种土地制度又称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的方块田,作为分封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卿,大夫以下各级贵族利用奴隶耕种分封的土地,收获除十分之一上缴诸侯作为田稅外,其余全部归己,只用极少一部分维持奴隶们连牲畜都不如的生活。②二: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抽取十分之二的稅。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奴隶主贵族利用奴隶劳动在分封到的公田旁边开垦荒地,归自己所有,不缴田税,叫做私田。私田是新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征。私田的增多,破坏了奴隶制的土地占有制。有的奴隶制国家为了限制私田的发展、挽救财政上的困难,采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取税,并提高了税率,从而使彻法被废除。③百姓:当时只有奴隶主才有姓,奴隶和平民没有姓,这里的"百姓,"即奴隶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财政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呢?"鲁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徙义②,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③"【注释】

  ①惑:迷惑。指不能按奴隶主阶级的标准来区分是非。②徙(xǐ洗)义:徒,迁移。徙义,向"义"靠拢。③"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最后两句。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她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意思是:你这样对待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孔子引这句话,很费解,可能孔子认为喜新厌旧也是"惑"。祇,这里同"只"。【译文】

  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和识别迷惑。孔子说:"亲近忠君守信的人,做到义,这就是提高品德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便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12?11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②?"【注释】

  ①齐景公:齐国最大的奴隶主头子,名杵臼(chǔjiù处旧),公元前547—490年在位。孔子到齐国时,正是齐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陈氏兴起的时候,齐景公非常忧虑,害怕陈氏把他的政权夺去,于是向孔子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的要象君的样子,做臣的要象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象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象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亲不象父亲,儿子不象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12?12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③。【注释】

  ①片言:片,半。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词。②折狱:狱,案件。折狱即断案。③宿诺:宿,久。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实现的诺言。【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能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12?13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释】

  ①讼(sòng宋):诉讼。【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我和别人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的事件根本不发生啊!"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坚守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命忠实。"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注释】

  ①这条重出,见6?27。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错误。小人则与此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注释】

  ①帅:表率,带头。【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那谁还敢走歪门邪道呢?"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文】

  季康子担忧偷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使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就是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窃。"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注释】

  ①无道:指无道的人,季康子所说的无道主要是指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奴隶主贵族。②有道:指有道的人,季康子所说的有道是指拥护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人。③草上之风:指草上有风。④偃(yǎn眼):扑倒。【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而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要是想做好事,老百姓也会跟着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小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释】

  ①达:在孔子看来,具有"仁德"和"智慧",名实相符,才叫做"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下,动词。下人,对人谦恭有礼貌。【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虛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种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通达。至于有〔虛假的〕名声的人,表面上好象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它,竟然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这种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会是有名声的,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会是有名声的。"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①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释】

  ①舞雩:见11?26注。②修慝(tè特):修,治,这里是改正的意思。慝,邪恶的念头。③忿(fèn奋):忿怒,气愤。【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识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责备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能改正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掉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累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迷惑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④矣。汤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⑥不仁者远矣。"【注释】

  ①举直错诸枉:见2?19注②。②乡(xiàng向):从前。这里是刚才的意思。③皋陶(gāo yáo高摇):传说中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④远:动词,远离。⑤汤:商代第一个君主,名履。⑥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贵族中的〕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才。"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维护贵族利益的〕正直的人,罢黜〔反对贵族统治的〕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直了。"樊迟退出来,找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他说:’选拔〔维护贵族利益的〕正直的人,罢黜〔反对贵族统治的〕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直了。‘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材,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材,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注释】

  ①道:同道,引道。【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礼、乐、《诗》、《书》〕文化知识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子路篇第十三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②。曰:"无倦③。"【注释】

  ①先之:先,先导,引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②益:增加。③倦:厌倦,懈怠。【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统治者〕首先〔用周礼〕教化老百姓,然后再役使他们。"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说:"不要松懈。"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注释】

  ①先有司:先,先导。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先有司,即引导官吏的意思。②舍诸:合,放弃。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仲弓做了鲁国季氏的家臣,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要引导手下的官吏,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的人材。"〔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良的人材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把他埋没吗?"

  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注释】

  ①卫君:指卫出公,见7?15注②。他拒绝他父亲回国,卫国奴隶主阶级内部出现一片混乱局面。在孔子看来这都是由于破坏了奴隶制的等级名分的缘故,所以他主张用"正名"的办法来治理卫国。②奚(xī西):什么。③名:即正名分,用旧的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去纠正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秩序,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④迂:迂腐,不合时宜。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⑥中(zhòng众):得当。⑦苟:马马虎虎。【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干什么事情?"孔子说:"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说:"仲由,你真粗野呀!君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不能兴起来;礼乐制度兴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就会做出违反"礼治"规定的事来〕。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必须〔有明确的含义,〕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注释】

  ①圃(pǔ普):菜地,引申为种菜。老圃,种菜的老农。②襁(qiǎng抢):背婴孩的背带。【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樊迟刚出去,孔子就骂道:"樊须真是个没出息的小人呀!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指会运用的意思。②专对:独自对答。③以:用。【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国内政务,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本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统治者本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是发布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译文】

  孔子说:"鲁国的政事和卫国的政事,就象兄弟〔的政事〕一样。"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注释】

  ①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即善于剥削和统治奴隶。③苟:差不多。【译文】

  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很会管理家业。当他开始有一点财产的时候,就说:"这算合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点,就说:"这算完备了。"当达到富足的时候,就说:"这算美好了。"

  13?9子适①卫,冉有仆。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释】

  ①适:往,到。②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13?10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月②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注释】

  ①苟:如果。②期(jī基)月:一周年。【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来,三年就一定有成就。"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①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注释】

  ①残:孔子把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暴力行动诬蔑为残暴。【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战胜残暴,免去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后仁。"

  【注释】

  ①王者:即孔子理想中的帝王。②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出来,必须三十年后才能实现仁政。"

  13?13子曰:"苟①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注释】

  ①苟: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①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②,吾其与③闻之。"

  【注释】

  ①晏:迟,晚。②吾以:以,用。吾以,用我。③与:参与。

  【译文】

  冉求办完了公事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冉求回答说:"有政事。"孔子说:"一般事务罢了。假若是政事,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①?"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②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几(jī 机):接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做君主是很难的,做臣子是不容易的。‘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这不近乎一句话便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便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假如是正确的而没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假如是不正确的,却没有人起来违抗,这岂不近乎一句话便可使国家丧亡吗?"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①,远者来。"

  【注释】

  ①说:同"悦"。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要使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兴,使不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来投奔你。"

  13?17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jǔ 举)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到莒父做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②羊而子证③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者:正直的人。②攘(rǎnɡ嚷):偷窃。③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是不一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这里了。"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①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①之:去,到。

  【译文】

  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对统治者尽心尽力,〔这三种德行〕即使到了夷狄地区,也是不可背弃的。"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②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③。硜硜④然小人哉!抑⑤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了"子曰:"噫!斗筲之人⑥,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见4?9?注①。②乡党:指本乡本土。③果:果断,坚决。④硜硜(kēnɡ 坑):浅薄固执的样子。⑤抑:但是。⑥斗筲(shāo 梢)之人:筲,竹器。斗筲,指容量很小的东西。斗筲之人,指卑贱的人。这是孔子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一种轻蔑的称呼。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配称为士?"孔子说:"自己行为能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到其他诸侯国家去能够不辜负君主委托,这种人便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贸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行动一定坚决,那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了。"〔子贡又)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样?"孔子说:"哼,这伙器量狭小的卑贱小人,算得了什么呢!"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②与:相与,交往。③狂:狂妄。④狷(juàn 绢):拘谨。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和狂者、狷者来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①,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不恒其德③,或承之羞。‘"子曰:"不占④而已矣。"

  【注释】

  ①恒:指恒心。②巫医:占卦治病的人。③"不恒其德’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④占:指占卦。

  【译文】

  孔子说:"南方有人曾经说过:‘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人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又说:"〔《周易》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封了。"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调和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调和。"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全乡人都赞扬的人,您看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问:〕"全乡人都憎恶的人,您看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最好的人是乡里的好人赞扬他,乡里的坏人憎恶他。"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①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②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说:同"悦"。以下五个"说"字同。②器:量才使用。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要讨得他喜欢却很难。不按正道去讨好他,是得不到他的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按个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为小人办事很困难,但要讨得他的喜欢却很容易,你不按正道去讨好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时,却要求样样都能做好。"

  13?26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②,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①泰:安静坦然。②骄:傲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静坦然。"

  13?27子曰:"刚、毅、木①、讷②,近仁。"

  【注释】

  ①木:朴实。②讷:说话迟钝。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接近于仁。"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切切偲偲(sī 思):互相勉励,督促。②怡怡(yí 移):和气,亲切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配称为士呢?"孔子说:"互相督促,和和气气,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兄弟之间和和气气。"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①矣。"

  【注释】

  ①即戎(rónɡ 荣):即,从事。戎,打仗。即戎,指当兵打仗。

  【译文】

  孔子说:"善人对老百姓教练七年,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施行教练,便叫他们去打仗,这就叫抛弃他们。"宪问篇第十四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①;邦无道,谷,耻也。""克②、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①谷:这里指做官拿俸祿。②克:好胜。③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你可以做官拿俸祿;国家无道,你还做官拿俸祿,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是否可以算做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14?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怀居指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一个士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士了。"

  14?3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直。②孙:同"逊"。这里是随和顺从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直言直行;国家无道,仍旧直行,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言论,但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14?5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④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者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kuò 括):见5?2注①。②羿(yì 意):相传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ó浊)所杀。③奡(ào 傲)荡舟:奡,人名。荡舟,指水战。据传说,奡是一个善于水战的大力士,后被夏后少康所杀。④禹、稷(jì 计):禹,夏代的开国君主,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稷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14?8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子羽④修饰之,东里⑤子产润色之。"

  【注释】

  ①命:指国家的政令。②裨谌(bì chén 毕臣):人名,郑国的大夫。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是在萑苻泽残酷屠杀全部起义奴隶的刽子手。④行人子羽:行人,外交官。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⑤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总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的〕修改。"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②骈邑③三百,饭疏食,没齿④无怨言。"

  【注释】

  ①子西:楚国的令尹(宰相)子西,名申。子西曾阻止楚昭王任用孔子,孔子对他一直怀恨在心。②伯氏:齐国的大夫。③骈(pián "偏",)的第二声)邑:齐国地名。④没齿:死。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算得了什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的骈邑三百户夺走,弄得伯氏吃粗茶淡饭过日子,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的。"

  14?11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不可以为滕、薛③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②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③滕薛:是两个较小的诸侯国家。滕在今山东滕县。薛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要是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还是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①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②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③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臧武仲:即臧孙纥,臧文仲之孙,鲁国的大夫。他在齐国时,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设法拒绝了齐庄公给他的封地。后来,齐庄公被杀,他没有受到牵累,人们认为他很聪明。②卞庄子:鲁国大夫,封地在卞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传说他曾独身打虎,以勇著名。③要(yāo 腰):通"约",这里是穷困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卡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要成为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要求呢?现在的人,只要见到财利,而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而肯付出生命,久处困境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了。"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孙,名拔。谥号"文",所以叫公叔文子。②公明贾:公叔文子的使臣。姓公明,名贾。卫国人。③夫子:指公叔文子。④以:这里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有人说他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人的过错。他老先生是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讲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按礼义的要求〕该取财时才取,所以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怎么会是那样的呢?"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①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②君,吾不信也。"

  【注释】

  ①防:鲁国地名,臧武仲受封的地方,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公元前550年(鲁襄公23年),臧武仲因帮助季氏废长立少,得罪孟孙氏,逃到邻国,不久从邻国回到防城,向鲁君请求为臧氏立后,得到允许后,他便流亡到齐国。②要(yāo 腰):要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地防城请求鲁君替臧氏在鲁国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14?15子曰:"晋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

  【注释】

  ①晋文公(公元前636-628年在位):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②谲(jué 决):欺诈,玩弄手段。③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任用法家先驱管仲为宰相,成为著名的霸主之一。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善于玩弄手段,不正派;齐桓公正派,不玩弄手段。"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③,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①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夺君位,杀掉了他。②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齐桓公,并当了宰相。③兵车:战车。这里指武力。"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说:"〔这样,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 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②发左衽③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④也,自经⑤于沟渎⑥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微:没有。②被:同"披"。③左衽(rèn 任):衣襟向左开。"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④谅:遵守信用。 这里指小节小信。⑤自经:上吊自杀。⑥渎(dú 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仅没有自杀,反而去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并使天下走上正道。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难道他也要象一般老百姓那样遵守小节,在小山沟中自杀也没有人知道吗?"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公②。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①僎(xún 寻):人名。卫国大夫,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②同升诸公:公,公室。"同升诸公",意思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孙文子同位。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于文子的推荐〕和公叔文子同样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①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②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奚而:为何。 ②仲叔圉(yǔ 雨):即孔文子。他和祝鮀(tuó 驼)、王孙贾都是卫国大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

  【译文】

  孔子说到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说:"卫灵公既然无道,为什么国家还不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主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象这样,他的国家怎么会败亡呢?"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ò 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大言不惭,那么,他做起来就一定是困难的。"

  14?21陈成子①弒简公②。孔子沐浴③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④。"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⑤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陈成子:齐国的大夫陈恒,又叫田成子,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适应封建势力发展的需要,在齐国推行了革新的措施,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在同以齐简公为头子的奴隶主势力的斗争中逐步取得了优势,终于在公元前481年,杀死齐简公,掌握了齐国的政权。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当时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②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481年在位。③沐浴:洗头洗澡。这里指举行斋戒。④三子:即鲁国季孙,孟孙、叔孙三家。⑤之:动词,往。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听说后马上洗澡斋戒,随即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来后)说道:"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同意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注释】

  ①犯:触犯,引申为规劝、纣正。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规劝他。"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14?25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①蘧(qú 渠)伯玉:名瑗,卫国的大夫,奴隶制的维护者。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了一个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他老先生在做什么?"使者答道:"他老先生很想少犯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过问那个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从来不超出他的职务范围。"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①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①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14?29子贡方①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①方:同"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短处。孔子说:"赐呀!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那种闲功夫。"

  14?30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①患:忧虑、担心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4?31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猜度。②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却能及早觉察〔这种事情〕,这可是贤人啊!"

  14?32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②者与?无乃为佞③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④也。"

  【注释】

  ①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人。②栖栖(xī 西):不安定的样子。③佞:能言善辩,花言巧语。④疾固:疾,恨。 固,固执,指固执的人。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子,你为什么这样到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成了花言巧语的人么?"孔子说:"我不敢花言巧语,而是痛恨那些固执的人。"

  14?33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①骥(jì 计):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即所谓千里马。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①,以德报德。"

  【注释】

  ①以直报怨:孔子这里所谓的"直",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13?18),亦即符合奴隶制等级名分的思想。"以直报怨"就是按奴隶制等级名分的规定来对待"怨",该怎么报,就怎么报。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14?36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④诸市朝⑤。"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字子周。孔子的门徒,曾为季氏的家臣。孔子当了司寇以后,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曾和他的忠实门徒子路一起阴谋攻打三桓的城堡("堕三都")。这是孔子发动的一次颠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武装变乱。公伯寮向季氏揭发了孔子和子路的,孔老二被赶下了台。②愬(sù 诉):同"诉",告发。③子服景伯:名何,鲁国的大夫。④肆:陈列死尸。⑤市朝:市场。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首摆在市场上示众。"孔子说:"我的主张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我的主张得不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14?37子曰:"贤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②矣。"

  【注释】

  ①辟:同"避"。这里指逃避。避世,指避开社会现实;避地,指离开某地方;避色,指避开某人的脸色;避言,指避开某些言论。②七人:即18?8孔子所说的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起来,次一点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有七个人了。"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孔子第二次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才于六十八岁对带着一些门徒,回到老家。子路先行,在石门住了一宵。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进城时,)早晨看城门的人问道:"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儿来。"〔看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硬要去干的人吗?"

  14?39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③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④,浅则揭⑤。"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①磬(qìnɡ庆):种打击乐器。②荷蒉(kuì 溃):荷,担负;蒉,草筐。荷蒉,担着草筐。③硜(kēnɡ 坑):击磬的声音。这里含有狭小鄙贱的意思。④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吀厉。 这里是说,水深就连衣涉水而过。 ⑤浅则揭:指水浅提起衣服涉水过去。⑥果:果断。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敲磬,有一位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口走过,说道:"这个敲磬的人有心思呀!"一会儿又说:"可耻呀,硜硜的磬声好象是说没人知道自己,〔没人知道,〕那自己就算了。〔好象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膛过去。"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如果那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①谅阴②,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③,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④三年。"

  【注释】

  ①高宗:即商王武丁。②谅阴:也作"谅闇)"、"亮阴",古时天子守孝之称。③薨(hōnɡ 烘):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时"薨"。④冢(zhǒnɡ 肿)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三年不问政事。‘为什么这样呢?"孔子说:"不仅高宗这样,古人都是这样。君主死了,〔继位的君主都要三年不问政事,〕这期间各部门的官员都要听命于冢宰。"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喜好周礼,那么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①。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共犹病诸②!"

  【注释】

  ①百姓:12.9注③。②诸:"之乎"的合音。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问:"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统治者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修养自己,使没落的贵族们安乐。修养自己,使没落的贵族们安乐,就是尧舜也还难于做到呢!"

  14?43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③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④。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传说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②夷俟(sì 四):两腿叉开而坐叫"夷"。古代认为这是傲慢的表现。俟,等待。③孙:同"逊"。④胫:小腿。

  【译文】

  原壤叉开两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道:"你幼小时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出息,老了还不死,真是一个害人精!"一面骂,一面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

  14?44阙党①童子将命。或问子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què 确)党: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境内,是孔子的家乡。

  【译文】

  有一个阙党的儿童,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小孩是要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是一个想急于求成的人。"卫灵公篇第十五

  15?1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逐行。

  【注释】

  ①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②俎(zǔ 组)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的器皿,举行礼仪时用它们。俎豆之事,指礼仪一类的事情。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情,我还懂得;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15?2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②。子路愠③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④穷,小人穷斯滥⑤矣。"

  【注释】

  ①在陈绝粮:见11.2注①。②兴:起来,这里指行走。 ③愠(yùn 运):恼怒,怨恨。④固:固守、安守。⑤滥: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绝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呼呼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5?3子曰:"赐也,女①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注释】

  ①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懂得许多道理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①矣。"

  【译文】

  孔子说:"仲由呀,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注释】

  ①鲜(xiǎn 显):少。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①?夫②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①与:语气词。 ②夫(fú 扶):他。

  【译文】

  孔子说:"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些什么呢?他不过是庄重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①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②于前也,在舆③则见其倚于衡④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⑤。

  【注释】

  ①蛮貊(mò 末):蛮貊是当时奴隶主统治者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兄弟民族的贬称。②参:列,显现。③舆:车。④街:车辕前的横木。⑤绅:贵族系在腰间的衣带。"书诸绅",即把警句、格言写在大带上,是儒家的一种闭门修养的方法,同写"座右铭"是一类东西。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讲究忠信,行为讲究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讲究忠信,行为不讲究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就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这样,在哪里都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15?7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②而怀之。"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名(qiū 丘),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②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 国家有道,他的言行象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象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直己的主张保留在心里。"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①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

  ①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又不说错话。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去损害仁,只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想实行仁德,〕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和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①,乘殷之辂②,服周之冕,乐则《韶》③、《舞》④,放⑤郑声⑥,远⑦佞人。郑声淫,佞人殆。⑧"

  【注释】

  ①时:这里指历法。 ②辂(lù路):车子。③《韶》:见3.25注①。④《舞》:同《武》,见3?25注④。⑤放:抛弃、排斥。 ⑥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当时被称为与古乐对立的"新声"。⑦远:远离。⑧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舞》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狡辩的人。郑国的乐曲不正派,狡辩的人危害国家。"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象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①位者与②?知柳下惠③之贤,而不与④立也。"

  【注释】

  ①窃:这里指窃居。②与:语气词。③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方在柳下,所以叫"柳下惠"。"惠"是他的谥号。因为他忠实于奴隶制,孔子曾一再称颂他。④与:给予。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白占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起用他一起作官。"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①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末:这里指没办法。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讲’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这种人〕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话不合于义,爱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对付!"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

  ①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15?19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注释】

  ①病: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0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ò 末)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就怕死了以后还没有人称颂他。"

  15?21子曰:"君子求诸①己,小人求诸人。"

  【注释】

  ①诸:"之于"的合音。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15?22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①矜(jīn 今):庄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贵族中选拔人才,〕不因为有些人的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也不因为有些人有缺点便不采纳他的好话。"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①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那是经过一定考验的。三代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够按照正道来行动。"

  15?26子曰:"吾犹及史①之阙文②也。有马者借人乘之③。今亡矣夫。"

  【注释】

  ①史:史官。②阙文:阙同"缺"。这里指缺疑。阙文,是说把缺少的字,空起来,不要创造新字。③有马者借人乘之:这句话很费解,与上下文不连贯,可能是由于错简而掺入的。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官的缺文。有马的人,借马给别人骑。今天就没有了。"

  15?27子曰:"巧言乱德。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鼓吹异端邪说〕就会败坏德行。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一下;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15?29子曰:"人能弘①道,非道弘人。"

  【注释】

  ①弘(hónɡ 洪):扩充,光大。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违背周礼的〕过错而不改正,这才叫过错哩!"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并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周礼〕为好。"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祿②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ěi "内"的第三声):饥饿。②祿:做官的俸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因为〕耕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所以,君子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15?33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②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①知:同"智"。②涖(lì 立):同"蒞"。到,临。

  【译文】

  孔子说:"凭聪明得到的职位,如果不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但最终必定丧失。凭聪明得到的职位,能够用仁德去保持它,但如果不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那么老百姓也是不会尊重的。凭聪明得到的职位,既用仁德去保持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但是行动起来,不合于仪礼,也不能算是最完善的。"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①小知:做小事情。知,这里是"作为"的意思。②大受:受,就是接受、承担。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让他们作一些小的事情,而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任务;对于小人,不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任务,而只可以让他们作一些小的事情。"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①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释】

  ①蹈:踩,引申为追求,实行。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此对水火〔的需要〕更迫切。〔但是〕我看见过蹈水火而死的,却没有看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当着做事情合乎仁的原则的时候,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5?37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正。这里指符合周礼。②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坚持正道,而不必守信用。"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把领俸祿的事放在后面。"

  15?39子曰:"有教无类①。"

  【注释】

  ①类:这里指族类,即氏族的区别。 西周的奴隶主贵族是按氏族来划分的。 春秋时代, 由于奴隶的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有些氏族没落了,丧失了原来享受"官学"教育的特权。孔子为了挽救奴隶制的崩溃,为奴隶主贵族培养反革命复辟人材,于是打出"有教无类"的旗号,广招门徒,号召不分氏族,无论是当官的或没落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译文】

  孔子说:"教育不分族类。"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15?42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②师之道也。"

  【注释】

  ①师冕:师是乐师,"冕"是这个乐师的名字。当时的乐师一般是盲人。②相:帮助。

  【译文】

  师冕来访问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对他〕说:"这是台阶。"走到座席边,孔子〔便对他〕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向他介绍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同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回答〕说:"是的,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季氏篇第十六

  16?1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②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③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④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⑨出于柙⑩,龟玉毀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①颛臾(zhuān yú 专鱼):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②无乃:不就是。③东蒙:地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④社稷:国家。参看11.25注③。⑤夫子:指季康子。⑥周任:周大夫。⑦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就列,走上岗位,即担任职务。⑧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引申为助手的意思。这里指冉求、仲由是季康子的助手。⑨兕(sì 四):雌犀牛。⑩柙(xiá 霞):关野兽的笼子。椟(dú 读):匣子。与:语气词。贫:原作"寡",可能有错误,今据下文意改。寡:原作"贫",可能有错误,今据下文意改。萧墙之内:萧墙,照壁、屏风。萧墙之内,指内部。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办东蒙山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疆域之内了,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曾经说过:’尽自己的力量去担负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如果〔季孙氏〕遇到危险而你不去拉住他,摔了跤子而你不去扶起来,那么又用助手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试问: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壳、玉器在匣子里坏掉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氏的〕费邑很近。现在不占领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已有野心,反而一定要找借口来掩饰的人。我听说过,对于诸侯、大夫这样的统治者,应该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分配不均;不是人少,而是不安分守己。因为分配均匀,便不会觉得贫穷;彼此和气,便不会感到人少;人人安分守己,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做了,远地的人还不归服,便提倡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你仲由和冉求给季孙氏做助手,远地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内部呢。"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②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注释】

  ①希:同"稀",少有。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由天子来决定;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由诸侯来决定。由诸侯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卿、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大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决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议论朝政。"

  16?3孔子曰:"祿①之去公室五世②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注释】

  ①祿:爵祿。这里指政权。②五世:即五代,白鲁公室丧失政权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经历了五代。公元前608年,鲁文公死,大夫东门遂(襄仲)杀嫡长子而立宣公,掌握了鲁国政权,宣公死后,鲁国政权实际上落在季氏手中,经成公、襄公、昭公而至定公,其五代。③四世:公元前591年宣公死,季文子驱逐东门氏,从此季氏为正卿,掌握鲁国政权。自季氏最初掌握鲁国政权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经历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称四世。④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三家一直掌握鲁国政权,鲁定公时,曾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三桓势力一度衰弱,孔子断言三桓子孙将从此衰败下去,是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恶毒诅咒。

  【译文】

  孔子说:"鲁君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季孙氏〕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

  ①谅:守信用、诚实。 ②便(pián 蹁)辟:惯于走邪道。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④便(pián蹁)佞:善以言辞取媚于人。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①游,乐宴乐②,损矣。"

  【注释】

  ①佚:同"逸"。②宴乐: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好以礼乐节制自己,喜好说别人的优点,喜好多交贤德的朋友,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好闲游,喜好大吃大喝,这是有害的。"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qiān 千):过失。②瞽(ɡǔ 古):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三种过失:当君子还未说到的时候,你先说,就是急躁;当君子已经说到了,你还不说,就是隐瞒;不看脸色而贸然说话,就是瞎子。"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注释】

  ①得:贪心。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惕: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要警惕好胜喜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16?8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②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上层奴隶主贵族。②狎(xiá 匣):这里指狎侮,不尊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怕:怕天命,怕地位高贵的人,怕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怕,轻视地位高贵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然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然后学习的人,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样的下等人。"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①: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②思义。"

  【注释】

  ①思:思考,反省。②得:指取得财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事要反省:看的时候,要反省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反省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反省是否温和;态度,要反省是否恭敬;说话,要反省是否忠实;做事,要反省是否认真;有疑难,要反省是否应该问;发怒,要反省是否有后患;取得财利,要反省是否合于礼义。"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探汤:手伸到开水里。

  【译文】

  孔子说:"看见好的行为,就怕赶不上;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好象把手伸进开水里一样赶紧避开。我见到过这种人,也听到过这种话。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愿,以行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但没有见到过这种人。"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①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②?

  【注释】

  ①首阳:首阳山,在山西运城县南。②其斯之谓与:这句与上文不相衔接,可能中间有脫漏的句子。

  【译文】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但到他死的时候,老百姓找不出他有什么美德可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但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 《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①其子也。"

  【注释】

  ①远(yuàn 怨):不亲近,这里指不偏向。

  【译文】

  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诗》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在官场上〕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不能按周礼办事,〕站不住脚。’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说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就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点收获:了解到学《诗》的道理,了解到学礼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16?14邦君①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②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

  ①邦君:指诸侯国的国君。②:诸这里是"之于"的合音。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呼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便称呼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阳货篇第十七

  17?1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②孔子豚③。孔子时④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⑤。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⑥,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⑦失时,可谓知⑧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⑨。"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又作"阳虎",是季氏家臣。他曾攻打过鲁昭公反攻倒算的据点郓城。后来,不但一度掌握了季氏一家的大权,而且掌握了鲁国的大权,孔子骂他是"陪臣执国命"。公元前505年季平子死时,他主张以璠璵(fán yú 凡鱼,只有国君才能佩带的玉器)陪葬季平子,遭到季桓子的宠臣仲梁怀的反对,由此同季氏发生了矛盾。他和公山弗扰共谋囚禁过季桓子。公元前502年,他又和公山弗扰等五人合谋杀害季桓子,没有成功,便逃到齐国。后来又逃到晋国投奔新兴地主阶级代表赵简子。季桓子和阳货的斗争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内部斗争。孔子见阳货当是公元前502年以前故事。②归:同"馈"(kuì 愧),赠送。③豚(tún 屯):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按当时礼节,地位高的人赠送礼物给地位低的人,受赠者如果不是当面接受,就应回拜。阳货送给孔子一只小猪,是逼孔子去回拜他。④时:同"伺",窥伺,暗中突窥探。⑤涂:同"途",道路。 ⑥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⑦亟(qì 气):屡次。⑧知:同"智"。⑨与:在一起,即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让孔子去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在半路上碰见了。阳货叫住孔子说:"来!我有话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和影响的不同才相远了。"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①不移。"

  【注释】

  ①上知与下愚:孔子把上层奴隶主称为"上知",把劳动人民称为"下愚"。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高贵的有智慧的人和卑贱的愚蠢的人〔是先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17?4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②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子之武城:之,往。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子游在那里做官。②莞(wǎn 晚)尔:微笑的样子。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昔。孔子微微一笑,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礼乐教化吗?〕"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说过:‘统治者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能爱〔贵族中的〕人;劳动人民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使唤了。’"孔子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17?5公山弗扰①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④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⑤!"

  【注释】

  ①公山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公元前502年他由于拥护阳货,在费邑叛变季氏,他和季氏之间的矛盾也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公元前498年,孔子为了削弱三桓势力,曾同鲁定公合谋攻打三家封邑的城堡,公山弗扰率费人起兵反对,打到曲阜,败后逃到齐国。②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就算了。末,没有(什么地方)。之,去,往。已,止,算了。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句中第一个"之",字是句中助词,起着倒置宾语于动词之前的作用。第二个"之"字是动词,见注②。这句意思是:何必到公山氏那儿去。④徒:徒然,白白地。⑤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造成一个东方的周王朝,意思是要把东方的鲁国变成一个西周式的社会,即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在费邑叛乱,叫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快、恩惠。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守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就能取得成功,施舍恩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17?7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②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⑤也哉?焉能系⑥而不食?"

  【注释】

  ①佛肸(bì xī 必希):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的地方官。公元前490年,晋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赵简子攻打范氏,围中牟,佛肸抗拒赵简子。赵简子与范氏的矛盾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佛肸召孔子就在此时。②中牟:晋国地名。约在现在的河北邢台和邯郸之间。③磷(lìn 吝):损伤。④涅(niè 聂)而不缁(zī 茲):涅,一种矿物,可染黑衣服。这里作动词用,染的意思。缁,黑。⑤匏(páo 袍)瓜:葫芦的一种,味苦,不能吃。⑥系(jì 寄):结,扣。

  【译文】

  佛肸叫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在中牟叛乱,你却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我说过这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能光挂着而不给人吃呢?"

  17?8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②六蔽③矣乎?"对曰:"未也。""居④!吾语女。好仁不好学⑤,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⑥;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⑦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⑧;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女:同"汝"。②六言:六个字。这里指仁、知(同"智")、信、直、勇、刚,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六个方面。③蔽:这里指弊病。④居:坐。⑤学:学习周礼。孔子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8?2),和这里"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的意思差不多,可见所谓"学"指学礼。⑥荡:放荡。⑦贼:害。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13?18)。在这里,他认为只是诚实而不学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道理,就会危害自己的亲人。⑧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和六种弊病吗?"〔子路〕答:"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周礼〕,它的弊病是狂妄。"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①《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②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①夫(fú 扶):指示代词,这或那的意思。②迩(ěr 尔):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读《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合群的本领,可以抒发怨恨的感情;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

  ①《周南》、《召(shào 邵)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域名称,周南大体上是汉水流域东部,召南大体上是汉水流域西部。《周南》和《召南》是这两个地区的民歌。孔子一再加以歪曲和吹捧的《关雎》就是《周南》的第一篇。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了《周南》、《召南》没有?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会象面对墙壁站着那样〔无法行走〕!"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①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

  ①玉帛:这里指举行礼仪时使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17?12子曰:"色厉①而内荏②,譬诸小人,其犹穿窬③之益也与!"

  【注释】

  ①色厉:外表严厉。②荏(rěn 忍):虛弱。③穿窬(yú 余):穿,挖。窬,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虛弱〔的人〕,拿小人作比喻,就象是挖墙洞偷东西的小偷吧!"

  17?13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

  【注释】

  ①乡原:孔子所谓的"乡原"是指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人,即孟轲所谓"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实际上是敢于破坏周礼、得到人民拥护的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人士和一些违背周礼、倾向进步的奴隶主。

  ②贼:败坏。

  【译文】

  孔子说:"乡原是破坏道德的人。"

  17?1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道听途说,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17?15子曰:"鄙夫①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

  ①鄙夫:原是奴隶主对劳动人民的诬称,这里孔子是指所谓品德恶劣的人。

  【译文】

  孔子说:"难道可以和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既得到了〔官位〕,又担心失掉。〔一个人〕假如担心失掉〔官位〕,就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①也。古之狂也肆②,今之狂也荡③;古之矜④也廉⑤,今之矜也忿戾⑥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①亡:同"无"。②肆:放肆。③荡:放荡,不守礼。④矜(jīn 今):骄傲。⑤廉:本意是器物的棱角,引申为不可触犯、碰不得。⑥忿(fèn 奋)戾(lì 利):凶恶,蛮横无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老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那样了。古代那些狂妄的人不过是放肆一点,现在那些狂妄的人却是放荡不守礼;古代那些骄傲的人不过是碰不得,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那些愚笨的人不过是简单一点,现在那些愚笨的人却是一味的欺诈。"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①

  【注释】

  ①这条重出,见1?3。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①也,恶郑声②之乱雅乐③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释】

  ①恶紫之夺朱:恶(wù 务),厌恶。朱,大红色,古代称之为正色。紫,用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不是正色,但与正色接近。②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③雅乐:奴隶主阶级的正统音乐。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搅乱雅乐,厌恶用一张巧言善辩的嘴颠覆国家的人。"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但春夏秋冬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何尝说话呢?"

  17?20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①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孔子不愿见孺悲的确切原因,现在已无法查考。

  【译文】

  孺悲要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但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拿过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①,期②可已矣。"子曰:"食夫稻③,衣夫锦,于女④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⑤不甘,闻乐不乐,居处⑥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钻燧(suì 岁)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叫"钻燧改火"。②期:同"朞"(jī基),一周年。③食夫稻:古代水稻种植面积很小,所以稻米很珍贵。食夫稻,是说吃好的。夫,指示代词,这或那的意思。④女:同"汝"。 ⑤:甜美。指好吃的食物。⑥居处:古代守孝期间必须住在临时搭成的棚子里。这里"居处"指住在平时所住的房子里。

  【译文】

  宰我问:"〔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一个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荒废。旧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上场,取火用的木头也轮换了一遍,守孝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不满三年〕你便吃开大米饭,穿起绸缎来,你心里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去做吧!一个君子守孝,〔因为想念父母,〕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不仁啊!儿子生下来,要到三岁才能脫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有从他的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抚吗?"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①乎?为之,犹贤乎已②。"

  【注释】

  ①博弈(yì 义):下棋。 ②犹贤乎已:贤,胜过。已,止,指什么都不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真难办!不是有下棋的游戏吗?干干这个,也比什么都不干强。"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出乱子,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做强盗。"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②而讪③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有恶乎?""恶徼⑤以为知⑥者,恶不孙⑦以为勇者,恶讦⑧以为直者。"

  【注释】

  ①恶(wù 务):厌恶。下面除"称人之恶者"的"恶"字,都同此。②流:《论语》的较早版本中无"流"字。③讪(shàn 扇):诽谤。④窒(zhì 志):阻塞不通,顽固不化。⑤徼(jiāo 交):窃取,抄袭。⑥知:同"智"。⑦孙:同"逊"。⑧讦(jié 杰):揭发、攻击别人的短处。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厌恶宣扬别人的坏处的人,厌恶身在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断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所厌恶吗?"〔子贡回答说:〕"我厌恶抄袭别人的东西来冒充聪明的人,厌恶用无礼来冒充勇敢的人,厌恶揭发、攻击别人的短处来冒充正直的人。"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①,远之则怨。"

  【注释】

  ①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只有妇女和小人是很难养活〔和对付〕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①焉,其终也已。"

  【注释】

  ①恶(wù务):厌恶。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辈子〕也就算完了。" 微子篇第十八

  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去之: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哥哥。纣王不遵守"先王之道",微子劝说他,他不听,于是微子便离开了纣王,所以说"微子去之"。②箕(jī 基)子为之奴:箕子,名胥馀,是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去劝说纣王,纣王不听,他便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③比干谏而死: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他屡次强谏纣王,被纣王杀死。

  【译文】

  〔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开了他,箕子被降为奴隶,此干被杀死。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呀!"

  18?2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古代掌管刑罚的官吏。②黜(chù 处):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法官,多次被罢官。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要象〔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我做不到,我用比季氏低一点,而又比孟氏高一点的待遇对待他。"后来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18?4齐人归①女乐,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同"馈"(kuì 愧),赠送。②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季孙肥(康子)的父亲。

  【译文】

  齐国送来许多歌女,季桓子接受了,好多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18?5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②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人,名接舆,是个"躬耕以食"(《韩诗外传》第2卷)的劳动者。孔子及其门徒因他用唱歌的方式批评了孔子,便骂他是疯狂的人。②凤:凤凰,比喻孔子。孔子一伙把孔老二比做凤凰,接舆在这里借用这种吹捧的话,来讽刺孔子。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你这个〔自吹的〕凤鸟呀!凤鸟呀!运气为什么这样不好呢?已经过去的事是无法挽回的了,但是未来的事还是来得及改的。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统治者快完了。"孔子下了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走开了,孔子没能和他谈。

  18?6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子。"曰:"是鲁孔子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子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⑥而不辍⑦。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⑧曰:"鸟兽不可与⑨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⑩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jù 句)、桀溺:两个劳动者,身世不详。②耦(ǒu 偶)而耕:两人合耕。③津:渡口。④而:同"尔"你。⑤辟人之士:"辟"同"避"。"辟人",指孔子离开鲁国,东流西窜,躲避新兴地主阶级,到处寻找奴隶主头子作他的主子。"辟人之士"即孔子。下面的"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自己,原意是劝告孔子的门徒不要跟着孔子去寻找奴隶主贵族,而要象他们那样避开奴隶主贵族,孔子的门徒却在转述他们的话时把他们诬蔑为"辟世之士",即隐土。⑥耰(yōu 优):覆盖种子。⑦辍(chuò龊):停止。⑧抚然:发呆,失望的样子。⑨与:相与,交往。下同。⑩斯人之徒:指孔子要去寻找的能够重用他的奴隶主顽固派。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子。"〔又〕问:"是鲁国的孔子吗?"答:"是的。"〔长沮〕说:"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子的门徒吗?"答道:"是的。"〔桀溺〕说:"〔礼坏乐崩,〕有如滔滔大水到处都是,而谁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止地覆盖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同鸟兽是无法合群的,我不跟这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子就不和他们一起去改变它了。"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③而食④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人。身世不详。②蓧(diào 掉):古代锄草的工具。③黍:粘小米。④食(sì 饲):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遇见一位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没有?"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算老师呢?"说着便把木杖插在一边去锄草了。子路拱着手站在旁边。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去住宿,杀鸡、做粘小米饭给他吃,并让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派子路回去看看。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的行为。长幼之间的礼节还是不可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么能够废弃呢?光想自身洁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关系。君子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18?8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政治上经济上失去特权地位的没落奴隶主贵族。②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身世不详。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来看,可能都是没落奴隶主贵族。③中(zhònɡ 众):符合,合于。

  【译文】

  隐退的旧贵族人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经过思虑,他们就是这样的。"又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生活,说话很随便,能保持自身洁白,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和这些人不同,不一定这样做,也不一定不这样做。"

  18?9太师挚①适齐,亚饭干②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③入于河,播鼗武④入于汉,少师阳⑤、击磬襄⑥,入于海。

  【注释】

  ①太师挚:可能即师挚(8?15)。②亚饭干:乐师。下文"三饭缭"、"四饭缺"也都是乐师。周朝旧制度规定天子和诸侯吃饭时要奏乐。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干。第三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缭。第四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缺。③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④播鼗(táo 桃)武:搖两旁系小槌的小鼓的乐师,名武。⑤少师阳:副乐师,名阳。⑥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二饭乐师干到楚国去了,三饭乐师缭到蔡国去了,四饭乐师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黄河地区去了,搖小鼓的武到汉水地区去了,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海滨去了。

  18?10周公谓鲁公①曰:"君子不施②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②施:这里同"弛"(chí 池),放松,引申为怠慢、疏远的意思。③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怨恨你不任用他们;老臣没有大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18?11周有八士①: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

  ①八士:这八个人生平都不详。伯适的"适",读kuò (括),季的"读ɡuā (瓜)。

  【译文】

  周朝有八个〔出名的〕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子张篇第十九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①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思:反省。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豁出自己的生命,遇见有利可得时能反省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反省是否恭敬,临丧时能反省是否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①?"

  【注释】

  ①亡:同"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能坚定不移,〔这样的人〕有他怎么能算多?没他怎么能算少?"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①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②善而矜③不能。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与:相与,交往。②嘉:赞美。③矜(jīn 今):怜惜。④与:语气词。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么交朋友。子张反问道:"子夏怎么说的?"〔这个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同他交朋友,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这和我知道的不同:君子既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怜惜能力不够的人。我如果是十分贤明的,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明,人家就会拒绝我了,又怎么谈得上我去拒绝别人呢?"

  19?4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小道:技能。②泥(nì 逆):陷入,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是小的技能,也一定有些可取的东西,但它对于实现远大目标恐怕是有妨碍的,所以君子不干这些小事。"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同"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志:志向。②切问:问与自己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问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且能联系自己进行反省,仁就在这里面了。"

  19?7子夏曰:"百工①居肆②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百工:各行各业的士匠,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手工业者。②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圣王之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违反周礼的〕错误一定要掩饰。"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有三种变化: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同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①劳:动词,指奴役劳动人民。

  【译文】

  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使唤他们;否则,老百姓就会以为是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是诽谤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①闲②,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①逾:超越。②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小节作风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 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②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但是,不过。②倦:可能是"传"字之误,译文照"传"字解。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怎么可以呢?"子夏听了,说:"咳!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一条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这就象草和木一样,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够按照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的,那只有圣人吧!"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对父母的〕丧事做到悲痛就可以了。"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

  19?16曾子曰:"堂堂①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

  ①堂堂:外表很有派头的样子。

  【译文】

  曾子说:"子张派头很大,是很难同他一起做到仁的。"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动竭尽全力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一定为办理父母的丧事吧!"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①孟庄子:鲁大夫孟孙速,他的父亲是孟孙蔑(孟献子)。公元前562年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第一次瓜分鲁公室的土地时("三分公室"),在分地上采用了不同的剥削制度,季孙氏用封建的征稅制,叔孙氏保留奴隶制,孟孙氏兼用二者。孔子在这里称赞的正是孟孙氏一家保守的一面。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行孝,〔一般的礼仪〕别人也都可以做到,而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那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19孟氐使阳肤①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②而勿喜!"

  【注释】

  ①阳肤:相传是曾参的学生。②矜(jīn 今):怜悯。

  【译文】

  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当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你若弄清了他们的情况,就应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

  19?20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②居下流③,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①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周朝奴隶主统治者骂他暴虐无道,实际上,他能文能武,对东方的开发、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②恶(wù 务):讨厌、憎恨。 ③下流:即下游,这里引申为由于干了坏事而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译文】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象传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憎恨处于下游,〔如果处于下游,〕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在你的头上。"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和月蚀一样:他的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19?22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②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③,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仲尼:孔子的字。③坠于地:坠,落下。坠于地,这里指失传。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那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能够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什么不学呢?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19?23叔孙武叔①语大夫子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名洲仇。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③仞(任):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④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还要好。"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怎么能这么说呢!〕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同肩一样高,谁都可以从墙头看到我的房屋美好。我老师家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边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大概很少了。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19?24叔孙武叔毀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①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①多:副词,徒然,只是。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没有什么用!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就象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越过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伤呢?只不过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①,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②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①知:同"智"。②道:同"导"。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仲尼太恭敬了吧,难道他真比你强吗?"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说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不慎重。我的老师是无人比得上的,就象天不能搭着梯子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治理一个国家,他要老百姓立于礼,老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跟着走;要安抚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归顺;要发动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同心协力。老师他活着十分荣耀,老师死了令人十分悲哀。我怎么能赶得上老师呢?"

  尧曰篇第二十

  20?1尧曰:"咨①!尔舜!天之曆数②在尔躬,允执③其中。四海困穷,天祿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④敢用玄牡⑤,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⑧,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⑨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⑩,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①咨(zī 资):即啧(zé 则),感叹词,表示赞美。②天之曆数:古代帝王都说自己能当帝王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天之历数"即这种帝王相承的次序。③允执:允,真诚。执,坚持。④予小子履:履是商汤的名字。他祭天地时自称"予小子",意即天帝的儿子(天子)。⑤玄牡(mǔ 母):黑色的公牛。⑥简:阅。这里是知道的意思。⑦朕(zhèn 镇):即我。 从泰始皇起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⑧赉(lài赖):赏赐。⑨百姓:指受封的奴隶主贵族。⑩谨权量,审法度:指检查度量衡。权,权衡,即量轻重的标准。量,量容积的标准。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民:据17?6"信则人任焉","民"应作"人"。这一章文字风格不一,前后不连贯,可能有脫落。前半章引自古代文献,"谨权量"以下的话是孔子说的。

  【译文】

  尧说:"啧啧!舜啊!根据天命规定的次序。帝位已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正做得恰到好处。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贫困,上天赐给你的祿位就永远完结了。"

  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大胆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你的臣仆〔夏桀〕的罪过,我不敢隐瞒,你心里是明白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责怪天下万方;天下万方如果有罪,都归在我一人身上。"

  周朝大发赏赐,分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有同姓亲戚,但不如有仁德的人。受封的贵族们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审查度量衡,恢复被废弃的官职,政合就可以通行于四方了。复兴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没落的〔旧贵族〕人士,天下人民自然就归服〔奴隶主统治者〕了。

  国家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葬、祭祀。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守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就能取得成功,公平就能使人高兴。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①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②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③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④。"

  【注释】

  ①斯:就。 ②屏(bǐnɡ 丙):排除。③犹之:同样。④有司:管理财务的小官。这里是小气的意思。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如何才能管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老百姓受到一些好处,而自己却不耗费;使唤老百姓,而老百姓却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却不凶猛。"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呢?"孔子说:"叫老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吗?选择老百姓能干的活,让他们去干,谁还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做贪图财利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那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使人望而生畏,这不也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事先不教化而杀人,叫做虐;事先不预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达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给人东西,却很吝惜,这就叫做小气。"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就站不住脚;不了解他的言论,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论语、孝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