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49
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此皆尚名之过也。是则善恶之名,因对待而有。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
,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譬如
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而尺为短矣。凡物皆然,
斯皆有为之迹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以圣人知虚名之不
足尚,故处无为之道以应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无心而
生物,即万物皆往资焉,不以物多而故辞。虽生成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有。虽能生物
,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
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圣人处无为之道,亦由是也。盖万物作焉已下,皆是说天
地之德,以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庄子释此意极多。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注】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曰争名于朝。若
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
然不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
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曰不
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
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
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
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
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
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
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
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
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
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
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
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
治。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
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
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
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
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